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艺术杂谈】敦煌艺术的寻源之旅

2016-11-09 09:09:4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艺术杂谈】敦煌艺术的寻源之旅

  □杨晓阳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当我们徜徉在艺术的长河中,就会发现每个时代、各种流派无不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不断翻新的美术样式更是明晰贯通于整个社会发展史。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存在的必要,就是是否融入整个时代,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并且符合这个时代审美评判的标准。“笔墨当随时代”,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迭,都有相对独立,在纵向上互相联系的特征,而审美取向则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进而延伸至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及艺术语言又反过来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特性。

  中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正处在深化改革、蓄积能量、再出发的关键阶段。国家宏观战略“一带一路”互联起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为我们呈献出一幅壮阔的未来图景。当代美术的发展理应随着国家的发展顺势而为,制定出自己的文化策略。作为当代美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如何担负起历史的使命,是我们各级画院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新中国画院的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国家及省级画院为主导,各地市县画院蓬勃发展的格局,为国家及各地美术创作的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强调画院的发展及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画院间因人才流动,学术交往频繁而带来的语言、题材的趋同,更因对各地历史、自然及人文精神的疏离,画院的发展也存在共同的问题。

  甘肃画院自2011年起,策划并实施“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历时六年,一万三千多公里的行程。他们立足于莫高窟,心摹手追,揣摩先贤大师的心迹,利用敦煌研究院浩瀚的研究资源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邀请专家学者讲授敦煌学及壁画的制作流程,进一步加强了对敦煌艺术的深入理解。为了研究敦煌艺术成因及流变,从莫高窟向东西延伸,自洛阳龙门,玄奘故里,集结于大唐西市一路向西,复经敦煌过古龟兹最终到达喀什。2014年,甘肃画院的同仁们又跋山涉水,深入各少数民族聚集地,体验搜集了大量生活素材,为日后的创作做了充分的积累。敦煌是世界艺术的宝库,自常书鸿、段文杰先生始,无数中外艺术家西行朝圣,作为拥有这座艺术圣殿的甘肃,理应匍匐在地,虔诚面对;作为省级学术研究机构,甘肃画院的画家们避开喧闹的尘世,毅然回头,成为西行朝圣者队伍的一员,在自觉践行构建画院学术特色的道路上,他们已先行一步;甘肃画院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用有限的财力物力,携老、中、青优秀的画家,长时段关注“敦煌”这一主题,在确立当代审美方向,完善画院学术品质及画院学术特色的探索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民族文化,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生活基地和精神源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甘肃画院的画家应该背靠绚烂的文化历史,站稳脚跟,长期积累,一定能创作出不负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确立一个有明确学术方向的艺术流派,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要有一批有志于“敦煌”文化的创作队伍,日积月累、潜心琢磨,才有望在艺术的进程中重塑甘肃美术的新形象、新高度。可喜的是甘肃画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满怀期望,祝愿甘肃画院的同仁们一路坚定,重拾敦煌美术新的辉煌,让我们携手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