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产品初加工补助发挥叠加效应累计带动全省农民增收5亿多元
中国甘肃网10月6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孙海峰)“丰产不丰收、价贱伤农”等长期困扰农民的问题,正在我省得到逐步解决。这主要得益于我省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落实。2012年至2015年,通过争取2.6亿元补助资金,大批贮藏、烘干设施得以在我省农村建设,带动农产品初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大幅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失,而且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累计带动我省农民增收效益5亿余元,发挥了显著叠加效应。
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设施相对简陋,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农产品初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预计到今年底,我省将累计建成马铃薯、苹果、蔬菜产后贮藏和烘干设施1.88万座,增加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果蔬贮藏能力12万吨。目前,农产品贮藏已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环节,2015年,补助政策共为我省减少马铃薯、果品、蔬菜产后损失2.17万吨,仅贮藏一个环节就减少损失6000万元。同时,贮藏设施发挥调节市场的“蓄水池”作用,使农民得以择机销售,有效解决了中间商主宰市场、压级压价等问题,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在促农增收的同时,补助政策增强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促进我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152万亩,特色优势产业面积站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由于确定补助政策在17个贫困县实施,补助政策与精准扶贫实现了结合,共带动脱贫14.5万人。
贮藏能力的增加,还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60户,淀粉年加工能力70多万吨;浓缩果汁年生产能力12万吨。此外,贮藏条件的改善,每年为我省减少了近10万吨腐烂坏果,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腐烂变质污染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