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天,深圳酷热难当。有几位兰州人出现在布吉农产品市场,因为听不懂潮汕地区的口音,想问问市场行情,但没有人搭理。这一年,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产业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已发展成为立足我省,辐射宁夏、青海等省区的富民产业。据2015年统计,仅兰州市的种植面积就达到100.4万亩,总产量295万吨,产值77亿元,外销量150万吨,对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贡献达到1700元。如果加上省内的定西、临洮、武威、永昌、张掖,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保守估计,总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兰州高原夏菜,名副其实地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富民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带动50万农民脱贫致富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壮大,最大的两个受益群体就是我省的农民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市民。
1997年以前,兰州地区的农户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亩均收入不足1000元。经各级主管部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蔬菜种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08年的调查显示,种植蔬菜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2015年调查时惊喜地发现,亩均收入普遍在6000—8000元之间,最高收入可达到2万元。在高原夏菜种植区,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代替了过去的土坯房,许多家庭建起了太阳能洗浴房,这在人们以前的生活中是不敢想象的。
2008年,高原夏菜的种植农户达到36万户,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议上,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负责人在1000多人的会议上,向大会作了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专题汇报,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表扬。
如今,高原夏菜的受益农户预计超过60万户。特别是榆中县银山、马坡两乡,定西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三个贫困片区,高原夏菜发展前景让人振奋。银山、马坡乡地处马啣山脚下,属二阴地区,以前基本靠天吃饭,后来经过县上领导的不懈努力,逐步推广高原夏菜种植,没想到原来的不利因素反转换成了产业优势。一是二阴地区的气候,造成了蔬菜上市茬口的推迟。当川水地的蔬菜卖完而别的地方蔬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恰恰是马坡蔬菜上市的季节。这时候货源比较紧缺,价格自然坚挺。二是因为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种出的蔬菜色泽亮丽,品质良好。农民因为种植高原夏菜,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开始学习品种知识、种植技术,品牌观念、质量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一提起定西,大家都知道“陇中苦,甲天下”。定西市刚开始引进的是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莲花菜,想不到那里种出的莲花菜品质非常好,深受客商青睐,便引来一些客商在当地投资建库。到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建设冷库5000多平方米。如今定西已经形成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小气候”。或许有些人对高原夏菜不了解,认为蔬菜是很平常的东西,可是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才知道兰州蔬菜品质之好。在浙江省高原夏菜已经进入20多个地县市场。在杭州市,兰州蔬菜在50个社区有特约经销商,目前每天销量达到1000吨。
坚实迈出四大步,整合完成系统产业链
时有新闻媒体报道这样的消息,某地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受损。对这样的事有各种解释,有些人说是种植面积增加得太多,有些人说是产销信息不对称。其实造成这样的后果,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业链没有建设好。兰州高原夏菜经过10年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四大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第一步,主要是突破保鲜技术难关问题。20世纪90年代,高原夏菜的运输车都是普通的货运车。那时道路状况不好,运输时间长,保鲜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技术人员解决了普通货车保鲜这一难题。第二步是保鲜库的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至2008年,仅榆中县围绕定远镇周边建设保鲜库29座、冷藏库400间,贮存量达到10万吨。第三步是拓展市场。兰州市农委与高原夏菜经销商一道,每年联合推介高原夏菜。在2009年至2011年间,每年在全国举办的推介会不下20场,并在各市场设立“兰州高原夏菜特许经销商”,以应对市场上的假货。第四步是品牌建设,包括统一包装、统一标志。兰州高原夏菜所有的外销菜都使用定制的纸箱、泡沫箱、塑料袋进行包装。兰州市农委与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共同制定蔬菜包装标准,要求整个行业统一包装、统一标志、统一使用“子母”商标。
随着这四大步的迈出,兰州高原夏菜从品种引进、推广、种植、收购、加工、冷链运输、销售,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至2009年,专门从事蔬菜外埠市场销售的本地合作社已达67家,外地来甘的销售公司和合作社达到120家。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优良品种引进的市场化运营
优良品种的引进在其他地方都是农技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事情,可在兰州高原夏菜产业,还要加上企业,因为流通企业和合作社在市场一线销售,更了解全国各地的菜品行情。优良品种在研究单位只是一个技术项目,可在市场上却是存亡之争的利剑。2008年以前的沿海市场,西芹的销量很大,但大多是从美国运来的,虽然路途遥远,可因为品质好,国内产品竞争不过。凭着对市场的精准把握,经过科技人员三年的努力,兰州地区率先种出了和美国品质一样的西芹。到2010年,沿海市场再也见不到美国西芹的影子了。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当兰州高原夏菜负责人第一次见到“春玉黄”娃娃菜品种时就曾预言,不出五年,面积定能达到10万亩。现在,这一品种在全省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20万亩。优良品种的市场化运营,使得兰州高原夏菜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态势。
“四位一体”同努力,勇闯市场创品牌
今天,兰州高原夏菜已经销往全国60多个城市80多个市场,成为夏秋季节全国销量最大的蔬菜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这一成绩的背后,彰显出政府、企业、农户、科研人员“四位一体”共同努力的巨大潜能。
为了让高原夏菜销售更畅通,运输成本更低,2007年,我省率先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在2009年柴油供应最为紧缺的时候,政府积极协调,甘肃石油公司特别调拨1万吨柴油到榆中县定远镇,专门供给高原夏菜运输货车。
为了降低预冷包装成本,在政府的协调下,省电力公司把各冷库的电价由0.72元/千瓦时降到0.49元/千瓦时。
为了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政府组织农技人员每年开展新品种引种试验,并邀请企业代表一同鉴定、选拔,使得蔬菜的品种改良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蔬菜质量安全方面,市农委真抓实抓硬抓,将全市售卖农药的商店逐一排查,严禁销售不符合规定的农药。同时实行“联户联保”制度,以10户为一组进行组内互相监督,发现组内一户农民使用违禁农药,整个小组要承担连带责任。市农委还向各县区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随时进入田间地头进行检测。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市农委致函兰州市农委,要求做好“世博会”期间蔬菜的供应和安全控制。上海市如此重视兰州高原夏菜,是因为每天在上海市场上兰州蔬菜的供应量达400—600吨。因为平时抓得紧,措施得力,至“世博会”结束,兰州蔬菜没有发生过农残超标事件。
在无公害蔬菜认证方面,兰州同样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09年,兰州高原蔬菜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质量认证的品种达到137个,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处于领先。在2003、2004、2005年,农业部对37个大中城市蔬菜农残抽检中,兰州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在企业硬件建设方面,兰州冷库企业达50多家,库容量超过15万吨,总投资超过5亿。
目前,负责兰州高原夏菜外销的农民合作社有60多家。每年5月份,合作社便派人分赴全国80多个市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受过市场营销知识的专业培训,只能边干边学。他们把市场当成最好的教师,在一次次的竞争洗礼中逐渐成长、成熟。如今,正是这些在销售一线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成了兰州高原夏菜的销售中坚力量。
回顾20年来高原夏菜的奋斗史,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值得铭记。那些一丝不苟而又可敬的领导,那些勤劳敬业而又忘我工作的科研人员,那些脸上永远挂着汗珠的经销商,那些默默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浇铸起了高原夏菜这座丰碑。
打造全新平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2013年,省政府将高原夏菜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列入省上重大项目工程,围绕“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016年,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破土动工。项目建设分为二期。其中,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2229.6亩,建筑面积约100.2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亿元,主要完成高原夏菜交易区建设。重点建设蔬菜销售、农副产品交易等12大功能区及部分基础设施。项目二期占地约2608亩,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7亿元。主要建设信息展示研发中心及八大子功能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将达到500万吨,年交易额达到250亿元以上,可吸纳劳动力8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其中,高原夏菜交易区、精品水果交易区、国际贸易区、副食品交易区、仓储加工区、冷库由兰州高原蔬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负责运营。兰州高原蔬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由本行业的5位资深企业家入股组建,他们对高原夏菜的业务运营十分熟悉。兰州高原蔬菜物流公司董事长蒋建伟表示,工程竣工后,将全省各市州的名优特农产品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体推介、销售,并且借助高原夏菜20年来已经打开的流通渠道,在全国的80多个批发市场进行推介,使该项目真正成为“甘肃农民的钱袋子,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为我省农民致富奔小康助力推跑。
项目二期的软件建设,要求做到“西北第一,全国领先”,为广大客商提供产品展示、产品集散、产品推介、电子结算、电子商务、质量检测、产品追溯、信息发布、新品种推广研究等配套服务。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一级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辐射我省白银、天水、武威和临近的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销售触角延伸至浙江、上海、广东、褔建等20多个省市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向世界闯出新天地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农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甘肃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当其时。兰州高原蔬菜物流公司的具体战略是:在夏秋季节,“集西北、卖全国、出东盟”。夏秋季节的甘肃是高原夏菜大量生产上市的季节,因其色泽亮丽、品质优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除在全国60多个城市80多个批发市场销售外,同时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2015年出口量达到15万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东南亚地区市场蕴藏的巨大蔬菜需求为兰州高原夏菜走出国门展现出良好前景。东南亚地区的夏秋季节气候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更为酷热,更加不适合蔬菜生长,尤其不适合茄果类和十字花科蔬菜生长,很多菜品无法种植。如果出口通道得以畅通,市场需求必然得到释放,兰州高原夏菜出口量将成倍增长。据保守估计,每年的出口量在100万吨以上。
在冬春季节,“集全国、卖西北、出西亚”也令人期待。冬春季节是西北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遇到冰雪灾害,往往供不应求。兰州如此,周边的青海、新疆、宁夏更是如此。可以想象,西亚、东欧地区冬季蔬菜的供应比我们更困难。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展现了兰州高原蔬菜美好的发展前景。
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项目建成后,借助其强大的平台功能,在冬春季节集聚全国的蔬菜产品供应西北市场,同时也能走出国门,去做西亚、东欧的生意。在新建项目的周围,有29座冷库,库容量达到10万吨,而兰州市每天的蔬菜消费量约1300吨,库存按10天计算为1.3万吨。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冷库的贮备功能,不仅能保证兰州市居民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同时还能满足省内其他地区居民的供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年虽然漫长,但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今天,高原夏菜已然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东风,让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再创辉煌,是压在其管理、经营、种植者肩上的历史重任。相信他们一定会珍视这一大好机遇,同心戮力、积极作为,把高原夏菜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我省农民出口创汇的铁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