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条条道路连民心
合水县实施交通扶贫纪实
如今,走进黄河象故里合水县,感受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交通变化。
雷西高速全面贯通,西合二级公路交付使用,农村公路硬化快速推进……初夏时节,走进合水,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沥青路通向偏僻山村,宽阔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交通扶贫”如一夜春风,改变了合水群众“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民生为先:交通建设掀高潮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国家级贫困县。
曾几何时,“晴天一身尘,雨天满路泥;信息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是合水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沟壑纵横,川塬交错,公路交通点多线长,加之历史欠账较多,路网起点较低,路况差等级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通行条件相对滞后,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构建一个与合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支撑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合水县对公路建设提出了“国道通高速,县道抓配套,乡道抓提高,全县抓网络”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交通远景进行了规划和构想,拉开了合水交通发展的大幕,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高潮迭起。目前,境内建成各类沥青水泥道路108条1460.5公里,其中G22青兰高速公路过境段79.1公里,连通全县4个乡镇;G309、G211过境段122.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条46.1公里,连通全县8个乡镇;县乡道路12条278公里;通村道路93条981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49.6公里/百平方公里。
据合水县交通局局长马通博介绍,今后,合水县将抢抓国家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和甘肃省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重大机遇,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87.2亿元,新建各类道路10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条52公里,国省道2条111.2公里,通村公路701公里,实现“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民力为主:合力破解筹资难
口袋薄和“吃饭财政”,却要把数百条乡村土道变成光洁平整的水泥路,钱从哪儿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合水县采取“七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群众“投”一点,社会“捐”一点,项目“捆”一点,企业“出”一点,承建方“垫”一点。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变成了一把把打开合水县公路建设资金“瓶颈”的金钥匙。
建设农村公路,政府投资是牵引力,也是主导力量。合水县委、县政府决定,除中央、省、市补助资金外,县财政每年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补助资金,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县委书记柴春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沈文祥等县级领导不断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建设农村公路,农民是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力军。合水县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坚持民力为主、民意为上,采取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办法,一方面把“修不修路,修什么路,怎样修”交给群众自己议、自己定;另一方面“修路要花多少钱,上面补助多少,投劳能抵多少,还需集多少”交给群众自己算、自己筹。占用田地、搬迁坟墓、青苗损失等,也交给群众自己调、自己办。由“为民作主”转向“让民作主”。一时间,契合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同,纷纷变“要我修”为“我要修”。
为保证工程质量,合水县交通局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成立片区工作指导组,采取片区驻点,进行勘测设计、施工指导和质量监督等全面服务。各村也选派3-5名村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组,从材料的购买、核发到施工,进行现场监督,防止“豆腐渣”工程,使全县农村公路优质率达到了90%以上。
路畅兴业:农民乐享致富路
无路不富,路畅业兴。畅通无阻的公路网,不仅使合水县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鼓胀”了农民的腰包。
合水县把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先连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产业路”;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优先破解贫困片区交通制约,建设“扶贫路”;与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优先考虑重点村、示范村,建设“小康路”。
“苹果熟了,路没通,没有老板来买。这么多苹果,眼巴巴地看着烂在窖里,当时差点就把苹果树砍了。”说起以前种苹果时的经历,合水县何家畔乡盘马村党支部书记韩芳鹏感慨万千。而现在,盘马村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路好了,乡亲们有的做买卖,有的跑运输,有的还买了私家车。收获的季节厂家会上门收购农产品,过去老板挑苹果,现在我们挑老板。”韩芳鹏说。
有路就有梦想,有路就有机会,部分合水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西华池镇的杨宏斌,看好杨沟崂村优越的地下水资源、富足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毅然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投资建起了饮用水厂。蒿咀铺乡九站村的梁永刚,依托家门口修通高速公路的大好机遇,投资成立了合水县益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乡亲们一起搞起了肉驴养殖。
随着公路的延伸,农民腰包鼓起来了,生活也提升了档次。不少村民改房、改水、改厕、改圈,用上了清洁水和沼气能量,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有的还买回电脑装上宽带,在网上学习种、养技术,发布农产品信息。
路网纵横,县域特色产业借势登高。何家畔乡、店子乡、板桥镇等乡镇也以“万亩苹果示范基地”为依托,正抓紧新植苹果树,力争扩展苹果30万亩。(通讯员 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