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绚丽甘肃】《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2016-05-24 09:57:5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绚丽甘肃】《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西峡颂》摩崖石刻(局部)

  西狭栈道

  (本栏图片由燕海潮提供)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成县县城以西十三公里的天井山峡谷中,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由当时“从史位”的下辨道(今成县)人仇靖撰文并书丹。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穿越千年时空,隐于深山人未识,直至北宋,才引起世人瞩目。在此峡谷中,还有汉代耿勋碑及宋、明、清、民国摩崖石刻20多处,由此形成了以《西狭颂》为核心的摩崖石刻群。《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并称为书法“汉三颂”。1962年,《西狭颂》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陈琳

  《西狭颂》的思想文化内涵

  1800多年以来,《西狭颂》于幽谷峭壁之上,湍流碧潭之侧,纳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辉,得山水之荫护,犹如镶嵌在成州大地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记录了历史的真实,蕴涵着文明的血脉,传承着文化的基因,堪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给后世今人以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古老的成州山川因之而更加底蕴深厚、钟灵毓秀,美丽的陇上江南因之而更加摇曳多姿、含英咀华。对其思想文化内涵的研究和认识,历来见仁见智。个人认为,它应是具有多品类文化内涵的艺术综合体。尤其体现在书法、文学、吏治、交通史、美学等诸多方面,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认识和利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书法方面:《西狭颂》首先是一部珍贵的汉隶真迹书法作品。

  东汉建宁四年即公元171年,距秦始皇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小篆字体已有近400年,其时,官方通用文字已由“秦篆”完成了向“汉隶”的过渡,呈现出规整、匀称、中和的成熟之象。《西狭颂》书体规范、方圆饱满、曲直变换、舒展多姿,已具波磔之笔法,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兼备蓄势待发之气韵,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敦厚笃实,气韵浑厚,气魄宏伟,堪称隶书之典范,汉隶之正宗。被奉为汉隶之圭臬的杰作,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备受历代书家推崇,凡研习书法者,多必用心临摹此帖,细细揣摩汉隶之神韵。对后世特别是近现代的书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今后,它仍然是研究书法、学习隶书者实地观摩、领悟、修习的圣地,具有历久弥珍的永恒魅力。

  文学方面:《西狭颂》是表颂兼备的一篇优秀范文。

  “颂”作为古代文章体裁之一种,用于歌颂表扬,其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也可颂德政和武功。《西狭颂》其原名《惠安西表》,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西狭颂》也是一篇陈事、颂德,使西狭行旅化难为安的表体文章。两汉时期,汉赋成一代文学之主流。从文本看,《西狭颂》源承《诗经》,近亲《楚辞》,时接汉赋,是一篇文采斐然、颂表兼备的华章,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精短辞赋,其非诗非文,亦诗亦文,兼具诗的韵味与文的宏旨,文学性十分鲜明。其特点,一是在篇章结构上严谨缜密,绚丽雅整。开头记述李翕身世及政绩;正文多为韵文,“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极尽描写刻画之能事;结尾“乱以理篇,写送文势”。二是记事颂德,铺陈简约。三是字锤句炼,富瞻华丽。可谓丽句与深采并流,记事共颂德俱发。《西狭颂》虽区区数百字,却承载了“劝善惩恶”“匡济薄俗”之教化重任。颂体之范式,是文苑奇葩,如空谷幽兰,绽放在古老的悬崖峭壁之上,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芬芳。其汉风雅韵,今后仍将是文人雅士观瞻、领悟、品味、撷萃的实体教材。

  吏治思想方面:《西狭颂》是一座歌颂地方官员德政的丰碑。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得以一花独放,独步天下,盛极一时。《西狭颂》及摩崖石刻群集中反映了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理念,彰显了太守李翕勤政为民、刚健有为的精神,凝结为《西狭颂》文化的思想内核和精神之光。

  从某种意义而言,《西狭颂》文化的核心就是励精图治、报国安民、攻坚克难、造福一方。凿山开路,既是治理一方的基础建设,又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明朝胡缵宗说:“伯都(李翕)历三郡,考之渑邑,成郡之碑,乃汉之良吏也。”李翕因之名垂千古、光照后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修齐治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政治追求、责任担当、人格自觉和道德情怀。执政为民、勤政爱民、施政惠民,当为治国安邦的核心理念。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处世为人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态度。《西狭颂》文化彰显了为政以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重要思想观念,凸显了讲仁爱、重民本、崇德政、尚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些思想观念和人文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历代在成县、武都地区任职的地方官员以及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凡参观考察过《西狭颂》与《耿勋碑》的,无不受此启迪与感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众多艺术家也以此为源泉,创作出了大量诗词、戏剧、歌曲、散文及书法、绘画作品,滋润着人们的灵魂,激励人们奋进。《西狭颂》的吏治思想价值历久弥新,值得永远阐发与光大;今天,无疑更加需要高扬勤政为民、刚健有为的精神大纛,奋力前行,为民众谋求新的福祉,为中华实现新的梦想!

  交通史料方面:《西狭颂》是汉代区域交通建设的重要史料。

  生活在我国古代内陆的人们,凭藉经验和习惯,往往逐水而居,沿流而行。当时的武都郡,辖区除含现陇南地界,还包括现陕西凤县、略阳等地,郡治所在的下辨道(今成县),又在其辖区偏北,其大部分辖区在南在西。另外,由于西秦岭隔阻,武都郡入关中乃至中原,西去河西,北上秦陇,以至经略西南辖区,都必须出西狭,然后沿西汉水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故西狭为必经之咽喉要道。太守李翕赴任,发现西狭道路艰险,立刻意识到“今不图之,为患无已。”并迅即部署,经过艰难整修,西狭道“坚固广大,可以夜涉”。自此,天险变通途,要道达四方。

  通览“汉三颂”,修建道路、发展交通是其反映的共同主题。由此可见,开凿和修整交通要道,是东汉时李翕治下武都郡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施政之策。“汉三颂”、《汉武都太守耿勋碑》《天井道碑》等皆为开凿、修整道路的真实记录和历史佐证。因之,《西狭颂》等在交通史料方面的价值体现在:一是证明了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农耕文明时期,发展交通、打通道路亦具重要意义;二是反映了西狭道等在互联互通、贸易往来上的重要作用;三是记述栈道修治情况,为研究古代栈道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四是由管窥道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可以溯及、延展至东汉时期武都郡及周边郡县的开发治理研究。这些,都对后世研究汉代及地方交通发展以及与其他方面的关联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