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农民,还要引导农民
孔维一
全面小康,不仅是指十三亿人的共同小康,也是指十三亿人在各个方面的小康。对于农民群体来说,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还远远不够,健康状况、教育状况,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农民生活在“乡下”,他们的想法可能更符合农村的实际,但也有一些想法却可能受到农村的局限。所以,一方面,应该尊重农民;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农民。而且,要把引导农民当成尊重农民的一种方式。
比如住宅建设,农村通电、通自来水多年以后,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盖新房子的时候,仍然想不到电路设计,仍然想不到要把自来水引到锅台跟前。
比如环保问题,许多农户都盖了新房子,有了干净整洁的新院落,但庄院四周,甚至围墙之外,仍然是垃圾遍地,与农村自然环境格格不入。
比如生产问题,很多农户靠养猪、养羊脱了贫致了富,但很多农户的猪圈、羊圈仍然在庄院的围墙之外,“生产区”与“生活区”混为一谈,影响环境卫生,影响空气质量,也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农民“想不到”以外,还有农民“不敢想”的因素。农民很容易满足,但地方政府不能因此而满足,要想到他们“想不到”的,还要想到他们“不敢想”的。
要引导农民,必须想到农民前面。只有如此,农民才肯接受引导,才能使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发挥“后发优势”,少走老路,不走冤枉路;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什么最艰巨、最繁重,就是因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困难更大,问题更多。只有看穿困难,看透问题,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武器,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个困难克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就会一步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