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正文
投稿

平凉市政协针对“医闹”问题与各大医院进行座谈会议

2016-04-14 14:23:07 来源:中国甘肃网-平凉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宛阳(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终于要对“医闹”们拍“惊堂木”了

  上月30日,国家卫计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前,医疗机构不得赔钱息事;对多次到医疗机构无理纠缠或扬言报复的患者及家属群体,列清单重点关注。对长期饱受“医闹”们困扰的医疗单位来说,这姗姗来迟的红头文件,将成为他们维权的利器,意味着他们为自身的困扰解套有了明确的路径、说法和依据,解决偶发的医疗纠纷,将不再违心地提心吊胆地去谈判、去做交易了。

  如果说“医闹”现象早些年还是令人诧异的个别事件,那么近些年,它已漫溢成灾,人们早见怪不怪了,仅就我们平凉而言,偶尔也会见到患者家属纠集人马打着横幅摆着花圈在医疗机构门前布阵,或占据病房、医生办公室停放尸体以至于围堵政府机关闹事的现场,往往这种现场,会吸引众多不明就里、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围观、起哄,堵塞交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医闹”现象首当其冲伤害的是广大的医护人员。2014年10月,平凉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医患纠纷问题开展调研,笔者也参与其中,在和市医院、市二院、市中医医院部分人员进行座谈时,发言者莫不情绪激动,对“医闹”现象给他们带来的伤害近乎于控诉,同时对政府有关部门在协同处理“医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软弱、迁就、不作为,对国内一些媒体无原则地放大个别事件抹黑医护人员形象助长偏激的公众情绪等问题表达了强烈不满。听着这些情绪化的发言,笔者感到一种无言的隐痛,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心灵的伤害,修复和治愈,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社会撕裂,隐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矛盾一旦激化,产生的恶果,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据统计,仅2014年前10个月,平凉全市共发生涉医违法事件9起,伤医10人。在那次调研后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中,市政协对症下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医疗纠纷、遏制“医闹”现象高发势头的建议,报告促成了市上有关治理措施的出台,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直以来,无论怎样身份的患者来到医生面前,都会毕恭毕敬,有看不好的病,病人及家属多是将责任归结到疾病本身,很少有人和医生、医院闹事。“医闹”现象的出现,是“一切向钱看”思潮开出的恶之花,近些年,追求经济效益成了一些医院和医生的共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司空见惯,以药养医成了医院填补经费空缺的重要手段,小病大治、乱开大处方、胡乱使用各种繁琐昂贵的化验检查手段种种陋习,广为公众诟病,一些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为医疗事故的出现留下隐患;政府的医疗投入不足,医疗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被淡化,将医疗定位为消费,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成了简单的技术和金钱的交换关系;传统文化遭受严重冲击和肢解,道德的约束力丧失殆尽,全社会缺乏对生命守护者的敬畏;“医闹”成本太低,在法治层面缺乏对“医闹”进行惩处的条文和机制,政府受制于维稳的掣肘,对“医闹”们总是无原则地迁就,习惯采取花钱息事宁人的方式摆平纷争,助长了歪风邪气的盛行;医疗纠纷责任认定程序复杂,费用奇高,耗时耗力,许多人难堪重负,被动放弃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正确选择。凡此种种,无不是“医闹”现象产生的根源。

  对“医闹”们拍“惊堂木”,这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不二选择,是整肃医疗秩序、清除“医闹”现象的急切需要,只是,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会否再生波澜,还有待于我们观察,因为用法律手段解决医疗纠纷的有些配套政策、措施到现在仍一地鸡毛,多是些口惠而实不至的空文,只有所有的配套政策、措施真正能落地生根,便民惠民,“惊堂木”才会拍出掷地有声的权威响声来。

  记者 黎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平凉日报 责任编辑:李宛阳(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