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威教育改革发展惠民生
记者 韩慧文
“十二五”期间,武威市大力抓改革、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增活力、强保障、办特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促进教育发展。五年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5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幼儿园65所,在核心区新改扩建中小学48所。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历史性地实现了D级危房零存量。五年来,共投入资金1.2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1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40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武威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幼儿园110所,各级各类幼儿园总数达到245所,新增园位9520个,在园幼儿总数达4.6万人,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2011年全市实现了“两基”国检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2年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了标准化学校建设。2014年启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极大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优化重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和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5%,比2010年提高19.3个百分点。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到193个,教职工3121人,在校学生达4.8万人。
“十二五”时期,全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普通高考综合录取率达84.38%,比2010年提高14.8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52个百分点,在全省市州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8位跨越至第5位。
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2010年创办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甘肃威龙葡萄酒专修学院,两所大学在校学生分别达到1078人、630人。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7.5%,读研率为5.68%。2011年武威卫校并入武威职业学院,2013年启动实施了武威职业学院一期扩建工程,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整合市、区中医医院资源,成立了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确立了创建新能源工科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武威职业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评估验收。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9457人,比2010年增长1.01倍。
2012年,市政府制订了《武威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18年)》,确立了全市于2018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市教育局全力办好核心区教育,组织实施教育“下山入川”,开展校长教师队伍培训交流,组织联片教研教学,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引领、带动了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市为13429名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制订了关爱和教育工作规程,学校开设亲情电话、亲子邮箱、亲情书信加强家校联动。教育、妇联、街道、社区共同配合,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工作体系。全市每年安排2500多名随迁子女就近到公办学校就读,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益。2011年以来,各级政府投资2300多万元,新建特教学校4所,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9.34%,比2010年提高7.3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全市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市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合并行业举办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等8所中等职业学校,组建了4个县级职教中心。全市中小学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工作,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开展了“三通两平台”建设,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增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快速发展。5年来,全市累计培训教师12万人(次),农村教师占到80%以上。全市高中招生考试成绩逐年提高,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良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