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鼎形铜灯和团花纹环耳铜敦

2016-03-08 09:02:11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镇馆之宝 鼎形铜灯和团花纹环耳铜敦

  鼎形铜灯

  团花纹环耳铜敦

  出生时代:战国晚期

  出土地点:平凉市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1974年10月,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庙庄附近,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秦国贵族墓葬群,考古工作人员对其中的6、7号墓葬进行了清理。两座墓葬皆为中型墓,随葬一车四马,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料器、金器等精美文物。其中,7号墓出土的鼎形铜灯和6号墓出土的团花纹环耳铜敦以设计精妙,制作精美闻名于世,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鼎形铜灯由盖、键、耳、身四部分组成。支起高度为30.2厘米,收合后鼎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7.1厘米。不用时,可收合为一带盖的扁圆形鼎,内可装燃灯所用之油料。鼎体表面光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三蹄足,附双耳。耳上有槽,两侧穿孔,中贯柱以销纳键之一端。键身两端直而中部曲成半圆形,铜灯闭合时,双键平卧,恰好合成一环,扣住鼎盖。盖平而沿斜,上饰弦纹两道,圆銎两侧有旋向相反的二鸭首,旋转鼎盖使其闭合时,其鸭嘴正好将盖上所扣双键之末梢一端紧紧衔住,全器即被严实密封,收合为一带盖的扁圆形三足鼎。启用时,反向旋盖,使鸭嘴脱离双键,将其支起,顶端合拢后,恰可插人鼎盖中心的圆銎中,反转的鼎盖即成为被高高撑起的灯盏。

  鼎形铜灯是古代的一种行灯,即长途旅行中携用之灯。要求灯体内储备足够的燃料,且方便安全,不至因车马颠簸而使油液外溢。此灯所有部件配置科学,关联精巧,一件多能,以鼎腹盛油,器盖收合后严密无隙,即使剧烈摇晃,鼎腹内的油液也绝不溢泄,在出土时尚存泥状灯油。其精密程度令当代的金属工艺技师都惊讶不已,堪称行灯之典范。专家推测,此灯是当时贵族出行时所用的实用器。

  团花纹环耳铜敦通高17.5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21厘米。敛口,圆弧式母口深盖,盖上铸三卧虎钮。圆鼓腹,圜底近平,下有3只粗而矮的蹄足,两侧铺首衔环。盖面及腹部饰团花间蟠螭纹图案。器底饰团花纹饰。此器制作精美考究,纹饰疏密有致,均匀和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敦者,对也,即上下两部分相对之义。是古代贵族社会使用的一种食器,大约始自春秋中期,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秦以后逐渐消失。这种器皿是由带盖圆鼎与簋的形制相结合演化而成,使用时可将盖子翻转平置,与器身并列,作盛物之盘使用。此器出土时器底尚存烟熏痕迹,说明它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器物。

  这两件青铜器的出土地平凉“古属雍州,平王东迁,赐秦地岐以西,是为秦,至始皇列郡,以隶北地”,境内山川交错,土肥物丰,战国时期为秦国腹地,极受重视。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与军事实力密切相关的青铜铸造业,尤其受政府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制作的鼎形铜灯和团花纹环耳铜敦,集实用和艺术于一体,其设计精妙,制作精美,可谓巧夺天工,卓绝千古,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代表着战国时期秦国青铜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准。

  (文图由省博物馆茹实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