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正文
投稿

天水农家小院面飘香 200余年历史的挂面走俏春节(图)

2016-02-03 08:50:17 来源:中国甘肃网-天天天水网 作者: 责任编辑:赵凌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行进陇原-三农故事

  记者 成雄 孙镇

  1月28日上午,麦积区石佛镇黄家庄村,55岁的黄燕庆在妻子雷桂书的帮助下,正忙碌着将“醒好”的挂面挂在门口的面架上晾晒。面架有一人多高,有50来个孔,轮流插满,挂面在太阳的映照下,泛着淡白色的光,仿佛一条条银丝门帘挂在眼前。站在这些“银丝”前,一种面的香味便会沁人心脾。

  “今天凌晨五点多就起床忙乎了。”和记者聊起做挂面时,黄燕庆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这些挂面几天前就给客户答应好了,要急着赶出来,而且春节前还有活,要急着干。”

  石佛镇做挂面的历史悠久,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由于本地人多地少,而且多盐碱地和旱地,群众为解决生计问题制作挂面来谋生,还可销售变现。

  “我们家做挂面最少有四代人,我十几岁就学会了做挂面,已经做了三十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黄燕庆说:“我儿子也跟我学会了做挂面。”

  黄燕庆的儿子黄志峰,长期在外打工。1月27日刚从大连赶回来过年,第二天给父亲帮了一会忙后,由于邻居家儿子结婚,便早早出去帮忙去了。

  在石佛镇历史上,干旱是受害程度最大的灾害性天气。因挂面生产需要旱地小麦,并具有颗粒小、柔性大的特点,因此,本地自然地理环境正适合挂面小麦的生长。

  “我家老人做挂面时,一晚上最多只能做二三十斤,那时粮食产量低,面也粗,还要用面筛筛面。”黄燕庆说:“现在和面机代替了以前的手工和面,用水箱醒面,把面抬出去上架,不仅节省了劳力,也比以前快多了。”

  黄燕庆说:“现在我一晚上要做七八十斤挂面,一年随便做七八千斤挂面。”

  “做挂面最好的天气是农历九十月份,此时,气候最适宜,盐也适当,做出来的挂面爽口。”黄燕庆说:“气温越高,需要放的盐也要越多。”

  “一年能做挂面的天气就九个多月,夏天气温高时,面一夜之间就发酸了,做不成。”黄燕庆说,“所以别人农忙时,我就成了闲人,别人农闲时,我就成了忙人。”

  为了保证质量,黄燕庆家的手工挂面有十几道工序:和面、揉面、切条、挂条、缠条、上水箱、下水箱、二次搓条、整条、上架、下架、切面包装等,几乎每道工序均是手工操作。

  现在整个石佛镇手工挂面已形成规模生产、产品由最初的粗加工向更精细化程度发展。

  “石佛镇做挂面的主要集中在黄家庄,全村380多户人,有90多户人做挂面。仅今年就增加了20多户。”黄家庄村主任说。

  石佛地处渭水,葫芦河之阳,农业文明深厚。石佛人勤劳、吃苦、敦厚、聪慧,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乡土文化。祖祖辈辈的石佛人在与黄土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创造出了许多粮食深加工的技艺,萌生出农本性的商品经济。石佛手工挂面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历史悠久,其生产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而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完全代替,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工艺完整,传承有序,影响较大,特点突出,极需加以保护、发展。

  “好得很,我们靠这一门手艺,就在家里挣钱看孙子,啥也不耽误,比外出打工好。”黄燕庆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天天天水网 责任编辑:赵凌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