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袁斗成:拉起不能犯不敢犯的“红线”

2016-01-27 10:16:0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拉起不能犯不敢犯的“红线”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落实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各类恶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兰州新区出台《兰州新区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机制实施方案》。通过联动执法,将有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执行力;严肃查处严重环境违法犯罪案件,曝光典型环境违法犯罪单位和个人,督促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相关报道见1月23日《兰州日报》一版)

  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不仅是城市的软实力,更是独特的竞争力。呵护生态文明,首先要遏制对环境无休止的伤害与掠夺。水十条、污染入罪、按日计罚等法规已经为环保执法撑了腰。兰州新区确定的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执法联络员制度、完善案件移送制度、重大案件会商和督办制度、紧急案件联合调查机制、案件信息共享机制等制度,更为执法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当然,惩罚只是手段,治污才是目的。虽然要强化污染入刑的刚性,但法律制裁的效果不是万能的,如果许多案件的罚金和罚款无法使排污者或排污企业“伤筋动骨”,必然难以调动企业或个人减排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污染线索贵在发现与收集,有关部门要紧盯排污口,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市民及时举报,早发现、早排查、早治理,动员社会力量尽可能将污染的危害降至最低。

  实际上,一些个人和企业屡屡铤而走险排污,说白了是承担的违法代价过低,对执法产生了免疫力,甚至拒缴罚款,环保意识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显然,按日之罚、顶格罚款不在于数额高低,核心要有科学的评估机制。污染后果、治理投入,以及给居民健康和生产带来恶劣影响的治疗、康复、赔偿等费用,必须要经公平第三方介入调查、核算,科学计算损失、赔偿和罚款的数额,通过环保公益诉讼等途径,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污染企业和个人倾家荡产、得不偿失,并通过信息共享、执法联动,让排污企业到哪儿都无立足之地,这才是不能犯、不敢犯的“红线”。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