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证“十二五”展望“十三五”】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我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基地和石化有色冶金基地,也是西部陆上综合性能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河西新能源资源和陇东煤炭资源富集。
“十二五”以来,我省立足资源优势,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煤电基地为目标,不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努力推进河西清洁能源基地、陇东煤电基地、电力联网枢纽和过境油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陆上重要的综合性能源通道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我省围绕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洁化和高效化,积极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范家坪热电厂、酒泉热电厂、金昌电厂、白银热电等总装机486万千瓦的火电项目相继投产并网运行,全省火电装机达到1930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3.7%。黑河宝瓶河、疏勒河青羊沟、白龙江锁儿头、黄河刘家峡扩机、苗家坝、橙子沟等一批总装机246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建设投产,水电装机突破851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40.7%。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民勤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相继建成,张掖、庆阳、白银、定西等地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全省风电并网装机126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位;规划建设的敦煌、肃州、金塔、嘉峪关、金昌、凉州、民勤等七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有序推进,光电并网装机600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
煤炭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煤炭预测资源量1656亿吨,累计查明保有资源储量为400亿吨,比“十一五”翻一番,已跃升全国第六位。《陇东能源基地总体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获准在建的煤炭总规模达到3150万吨。靖远、窑街、华亭三大煤炭生产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大柳、红沙岗一号井、刘园子等煤矿建成投产,核准在建的核桃峪、新庄、马福川等煤矿总规模达2430万吨/年。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7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陇东地区已形成煤炭产能3000万吨/年。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初步形成
去过河西走廊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戈壁滩上的风真大。
源源不断的风带来的不仅是个体的微观感受,更是一座蕴含宝藏的“富矿”。全省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超过6000万千瓦,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巨大,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000万千瓦,区域内戈壁荒漠面积大,地域辽阔,日照充足,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条件得天独厚。可以说,富集的新能源资源赋予了河西走廊新的生机与活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长足发展,河西清洁能源基地深入推进,国家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建成,已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预计到2015年底,风光电装机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39%,加水电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量的58%,成为甘肃电力的第二大电源,可再生能源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伴随着新能源项目建设,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设计、研发、制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已达到500万千瓦/年,太阳能已形成电池、组件、支架和逆变器生产项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已成为甘肃重要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以来,新能源开发建设总投资1475亿元,带动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180亿元。
同时,围绕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消纳问题,我省开展了金昌新能源就地消纳试点工作,兰州铝业自备电厂新能源替代发电量,并在酒泉、嘉峪关地区组织启动了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直购电交易。兰州科天树脂及水性涂料、四联科技蓝宝石生产加工、郝氏碳纤维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项目落地,形成能源密集型产业集群,提高企业就地消纳新能源电力。在已建成风电项目相对集中且供暖时段较长的酒泉地区,试点推进清洁能源供暖试验示范工作,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高电压等级的主网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省电网基本形成了以兰州、白银为核心,东西延伸、南北拓展的750千伏网架结构。
甘肃电网作为西北电网枢纽和省际功率交换中心,在西北电网水火互济、省际互调余缺、跨区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不断强化。截止到“十二五”末,全省750千伏变电容量1770万千伏安,线路5320公里;330千伏变电容量3207万千伏安,线路8850公里;110千伏变电容量2003万千伏安,线路20802公里。
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累计完成投资85.43亿元,农村供电安全、可靠性及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农网电压合格率达到98.96%,供电可靠率达到99.875%,综合线损率降至3.03%。农村用电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农村地区总用电量预计达到490亿千瓦时。
“十二五”以来,甘肃的能源开发建设,特别是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和陇东煤电基地的建设,有效调整了能源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甘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力地支撑了全面小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