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上评论】努力增强适应新常态的能力
王晓河
适应新常态、适应新要求、适应新变化,需要党员干部具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寒来暑往,风云变幻,唯有适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指出当前存在三种情形:第一种,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定式思维,往往逆向而行。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此,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力解决好“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只有做到认识深一层、适应快一步、引领高一着,努力以思想认识的领先、创新实践的争先,实现发展的率先,才能蹄疾而步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圆满完成。
适应新常态、适应新要求、适应新变化,需要党员干部具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寒来暑往,风云变幻,唯有适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主动、有自觉,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干好事、干成事;与上级一致、与下级同步、与群众同心,才能同心同德,胜任各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前,一些干部淡漠适应,眼空无物,唯我独尊,对周围事物的特点变化不屑一顾,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或者消极适应,得过且过,被动应付,甚至将逢迎当做适应,“楚王好细腰”,他便积极减肥,“唐王喜丰腴”,他便拼命吃胖……凡此种种,都是不适应的表现,具体到实践中,必然是水土不服、过敏逆反,最终贻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适应是一种进取力。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修炼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这需要不懈的进取。进取是适应的根本之道、成功之道,没有进取心的适应,无异于偷懒、懈怠、无所作为。适应劣境,就要振发精神,砥砺意志,敢于吃苦,在艰难处显奇崛;适应顺境,就要兢慎小心,戒骄戒躁,在深细上下功夫;适应形势,就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思善谋,敢试敢闯,才能与时俱进。总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要有一股精神、一股冲劲,就没有适应不了的环境和情况。在此基础上,多学习、勤实践,确保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自然能在新常态下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适应是一种行动力。做好工作,讲求行动至上。党员干部要讲政治、讲大局、守纪律、守规矩,把党的决策部署贯彻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确保决策落地生根。为此,既要解放思想,防止片面、机械地执行,又要防止执行过程中搞变通、打折扣,这需要有较高的适应水平和能力。具体办法,一是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把群众关心的事、揪心的事、操心的事,真正透明起来,让大家明白,让大家知底,让大家适应;二是务实,“出水才看两腿泥”,无论什么事,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看的是干不干、干得怎么样,以务实为起点,实字当头,无花拳绣腿,无急功近利,群众自然看得起、看得上、看得惯,适应也就容易;三要坦诚,巧饰不如拙诚,工作配合、互相交往,最忌故作高深让人猜,最忌装腔作势压人服,只有掏心窝说话、掏实心干事,才能通心融心、同心齐心。
适应是一种免疫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事复杂,美丑交织、黑白相间,适应什么、怎么适应,当有识别、有弃取,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能不问曲直荣辱,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随意忤逆人心。只有去伪存真才能得真谛,去粗取精才能得极致,去邪扶正才能找对路。要筑防火墙,挡住病毒入侵,要打预防针,增强免疫能力,决不能求一时吃香、快意,适应污泥浊水而随波逐流,适应潜藏规则而蝇营狗苟。要充分明白,官衔权力不是适应力,适应力在学识水平、品格境界中,虚荣的适应,丢失的是自信,依赖的适应,丢失的是自主,庸俗的适应,丧失的是人格,无可奈何的适应,只会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当然,适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今天的适应,不等于明天的适应,一时的适应,不等于永远的适应,一地的适应,不等于普遍的适应。总之,适应不深奥,却也不简单,只有多学习、勤调查、深思考,拓宽眼界、定好位置、演好角色,适应才会有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