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党参故里”渭源县:全力打造中药材GAP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025-08-07 17: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8月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见习记者 郑芸芸)近日,“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定西渭源,渭源因渭河发源于此而得名。这片镶嵌在北纬35°中药材黄金种植带上的土地,山川形胜——西南高峻,东北低缓,无霜期166天。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485种野生中药材资源,成就了“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的美誉。

  一句“渭水当归传两广”,道尽了这里道地药材的声名远播。

  近年来,渭源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锚定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目标,立足“天然药库”资源禀赋和产业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落实中药材基地创建、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在路园镇小园子村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规划蓝图已化作阡陌纵横的现实:党参179亩、黄芪1299亩党参育苗田15亩、黄芪育苗田29亩……田垄整齐划一,滴灌带如银色脉络延伸。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辛军指着一片试验区介绍:“这20亩是党参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我们和甘肃省农科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把脉开方’,让科技在泥土里扎根。”

  产业勃兴,生态为先。渭源深知,清冽的渭河源头水与药田的丰饶休戚相关。

  “绿色、道地、生态、有机”——这八字理念刻入了产业基因。在小园子村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六统一、可追溯”是铁律: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肥料农药、统一种植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统一包装与贮存,全程纳入“渭源县道地中药材追溯系统”。通过科学选地整地标准化栽培、专业化施肥、精细化田间管理等一体化对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药材的有机品质,达到药材生产优质、安全稳定、可控的目标。

  有了标准,农药化肥减下去了,土壤活力与药材品质提了上来。“以前担心种药伤地,现在懂了,好生态才是金饭碗!”药农老李在技术员指导下,给黄芪田施下微生物菌剂。不远处,智能传感器深埋土中,将墒情、温湿度数据实时传回信息平台。卫星遥感与物联网织就的“天罗地网”,让灌溉、施肥精准到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与生态扰动。

  通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路园镇小园子有机中药材药源基地已高效完成建设,党参、黄芪出苗率良好,长势喜人。

  这种绿色基因正向全县渗透。目前,渭源县已建成千亩有机药源基地9个,申报GAP基地面积达14.7万亩,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

  在标准化种植的浪潮下,渭源县已经形成了“南归(当归)北参(党参)川芪(黄芪)”的产业种植布局,“渭源白条党参”更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高达19.76亿元。

  科技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贯穿于中药材产业的整个链条。

  近年来,渭源县引进总投资18.25亿元的天成药业等21家大型制药企业落地渭源,全县中药类加工企业达73家,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32家,工业集中区入驻中医药加工类企业46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6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左右,年均产值突破56亿元。

  目前,全县形成从种苗繁育到康养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带动9239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