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花飞溅到玉光流转 陕西韩城黄河畔的生态工业双重奏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8月5日,“大河奔涌万象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深入陕西韩城实地探访,在黄河涛声与钢花飞溅之间,感受工业重镇向绿色能化转型的铿锵脉动。

黄河岸奏响钢铁转型新声
走进陕西友发钢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眼前,一卷卷钢带在自动化开卷机的牵引下苏醒舒展,经过矫平、对头焊接、成型等多个环节,一根根闪耀着金属冷光的钢管就此诞生,在递送设备的引导下,平稳地游向下一道工序。工厂外的不远处,黄河浪涛奔涌向前,与车间内激荡的钢铁洪流交相辉映。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天津友发钢管集团的重要战略布局,2017年,陕西友发年产300万吨钢管项目在“西洽会”上成功签约,落子黄河之滨的韩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塬产业园区,投资14亿元建设钢管综合生产基地。这里不仅是陕西唯一能生产直径达2.6米巨型钢管的企业,更以国内领先技术,持续输出热浸镀锌钢管、方矩焊管、镀锌方矩管等优质产品,以及各类高强、超薄、耐腐蚀的高端钢材。目前基地内4个现代化车间有序运转,18条生产线高速运行,每周约4万吨的钢管产品从这里出发,走向广阔市场。

对于毗邻黄河的工厂而言,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绝非附加题,而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陕西友发公司副总经理韩露告诉记者,从生产线设计之初,陕西友发就应用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绿色制造”刻入发展基因。
生产车间之外,一套严密的环保体系默默守护着母亲河,专用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每一滴工业废水都经严格净化。“公司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实施最严格管控,‘三废’全部达标排放。”韩露说。轰鸣的车间与高效的环保设施同步运转,将清洁生产的理念化为现实,在黄河之畔打造出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
陕西友发的实践,为黄河沿岸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崭新范式:现代制造业的蓬勃脉动,完全能与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同频共振。当冰冷的钢管在绿色理念的锻造下诞生,黄河的涛声里,正回荡着一曲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黄河岸奏响固废“点石成玉”新声
在陕西生态龙门绿碳产业有限公司的展厅,一排排光洁温润的玉镯折射出柔和光泽,工作人员拿起一只玉镯扔在地上,却完好无损,引得采访团记者纷纷惊叹。这只晶莹剔透、耐酸耐碱、强度极高的玉镯,其原料却是黝黑的煤矸石。这般“点石成玉”奇迹,如今已在这里成为现实。
2021年,由陕煤集团所属陕西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韩城矿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龙门绿碳公司应运而生,直指煤炭行业的固废难题——煤矸石。这种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黑灰色岩石,一直被当作采煤、洗煤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传统上多以填埋、发电、制砖或井下回填处理,如今却被科技与匠心赋予如玉的新生,书写着工业文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来到龙门绿碳公司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车间,一场蜕变正在煤矸石绿色无害化综合处置生产线悄然上演。在“以煤取材、化矸为玉”的新路径下,堆积的煤矸石原料,借助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精密工艺流程,开启了重生之旅。
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协同运转,每天约有100吨煤矸石在高温中“涅槃”,最终变为平整如镜、质地坚硬的工业微晶板材。这些板材具有卓越的耐磨、耐腐蚀、耐冲击性能,可全面替代锰钢、铸石、高分子耐磨板等工业材料;作为家装建材,其极强的疏水性和光洁的质感,也正逐步替代瓷砖、岩板、石材大板。展台上,不同色泽与纹理的板材样品展示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一期项目主要聚焦工业微晶板材生产,项目共规划三期,二期、三期将延伸至装饰微晶板、微晶玉石工艺品等更高端、更多元的产品。项目全面建成后总投资约15.62亿元,预计年消纳煤矸石超22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14亿元以上。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助力打通了传统工矿产业转型再升级的新通道。”龙门绿碳公司董事长申卓介绍,该项目全过程严格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为固废赋予了全新价值,实现了全类型资源的“加减平衡”联动效益,填补了陕西省同类产业空白。“它不仅是陕煤集团首家煤矸石综合利用制造终端产品的示范项目,更如同一块关键的‘有效拼图’,推动了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链条互补,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其模式具有全国推广的示范价值。”申卓说。
从“绿色工厂”到“点石成玉”,韩城正以绿智赋能,让黄河岸边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汇成一首激昂澎湃的新时代协奏曲。
- 2025-08-06甘肃交通未雨绸缪 筑牢应急防汛安全网
- 2025-08-06图解|胡昌升在检查调度全省防汛工作时强调了这些!
- 2025-08-06图解|胡昌升在检查调度全省防汛工作时强调了这些!
- 2025-08-06夏河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预计突破1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