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陇上·八里乡宿”:“宿”说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
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水渠村,王惠玲老人的小院里,一方生机勃勃的小菜园中整齐地种着李子、茄子、黄瓜、南瓜、西红柿等果蔬,墙上挂着的“微字画工坊”挂牌引人注目。
这样精致的小菜园,在水渠村村委会旁有近2000个。村民家变身美术馆、村民地变身共享大田,呈现这一幅幅新奇又鲜活图景的是八里铺镇乡村建设项目品牌“陇上·八里乡宿”。
大田共享菜园、乡村美术馆、写生研学基地、微字画展销厅。“陇上·八里乡宿”实现了种菜赏花、采摘住宿、写生创作、展销交流的多元体验业态,走出了一条“生态铸魂、文化赋能、产业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田菜园:让都市人吃有机菜、圆田园梦
水渠村距临洮县城4公里,背靠青山、洮惠渠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土壤肥沃。“我们想利用好这些区位优势,把周边市民的周末留在水渠村。”“陇上·八里乡宿”项目品牌负责人辛婕介绍。

大田共享菜园与菜园火锅亭 张珂茵/摄
大田共享菜园是“陇上·八里乡宿”项目的起点,也是核心亮点之一。村委会旁的100余亩土地,被整齐地划分为多个15平方米的菜畦和公共采摘地块。市民、游客可以不同的模式认领土地,周末带着孩子来种菜,平时则由村民代管。如此,不仅可以吃到有机蔬菜,还能获得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亲子互动体验。
运营以来,已有200余块菜园被认领,每周末的游客量平均在30余个家庭。
菜园两侧设有跑鸡道,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辛婕分享,给小孩一部手机,不如让他来喂鸡赶鸡,我也是做了这个才知道小孩其实很喜欢这些。
此外,“陇上·八里乡宿”还在菜园内设了帐篷和餐桌,招商引进县上的人气火锅店运营“菜园火锅”,延伸出了从种植到采摘再到餐桌一条龙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随着大田共享菜园效益越来越好,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自去年4月份以来,已吸引了100多户村民带地入股。同时,还有18位村民在菜园务工,全年下来分红和务工薪酬共达10万余元。
乡村美术馆:艺术家联动闲置院落共创文艺乡村
大田共享菜园的成功,让村里闲置的院落也迎来了新生。
村委会通过“公司+村集体+村民+合作社”模式,鼓励村民带房入股。一方面,将其改造成民宿,供过夜的游客居住;另一方面,邀请中美协、中书协会员王建军、侯金喜等17位艺术家入驻创作、参展,打造出完美融合乡土文化与书画艺术的乡村美术馆。

乡村美术馆 张珂茵/摄
“一开始村民的接受意愿是比较低的。”辛婕回忆起项目初期的艰难。但老党员刘永合的积极配合,为项目的推进带来转机。“他从部队退伍后举家搬到城市生活,得知村集体改造闲置院落的计划时,他答应得十分爽快。”辛婕欣慰地说。
如今,刘永合的院子是乡村美术馆中环境最好的1号院。外墙展示着喷绘作品,院内王建军老师的艺术作品与虬曲盘绕在架上的葡萄藤相映成趣,里间屋内笔、墨、纸、砚、毡齐全。
当村民们亲眼目睹了闲置院落改造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加入。目前,“陇上·八里乡宿”已改造5个闲置院落,并在与艺术家们的合作中不断深入,展出的艺术作品愈发丰富。其中,4号院、5号院是专门的油画艺术馆。
“观展”不仅成了游客们住宿体验的一部分,更融入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1号院内展出绘画作品(部分) 王烁童/摄
微字画展销厅:艺术作品依托非遗写生基地赋能乡村振兴
签约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是展品,更是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与大多文创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印刷品。”辛婕在介绍微字画展销厅时自豪地说。据介绍,微字画比大幅作品更有性价比,一幅几十块钱,游客更愿意消费。

微字画展销厅中装裱好的字画 张珂茵/摄
在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微字画工作坊中,两位村民分工合作以完成签约艺术家们不定期寄来的微型字画装裱工作。
“因为残疾,我不能进城打工,也不方便种地,一听说有这个活我就来干了。”刘振新一边讲述自己的经历,一边快速地进行着手里的装裱工作。
另一位加工工人刘明珠,有字画寄来时就加工装裱,其余时间则打理大田菜园。“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干,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工资还日结。”说着她便笑了起来。

美院学生在写生基地写生创作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微字画展销厅里还展出了一些特别的水彩画作品,是前来写生的师生所作。据辛婕介绍,村委会利用周边生态优势,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以乡村美术馆为中心打造了辐射全县的写生基地。基地能够为写生成员提供食宿,也会收购优秀的作品。
村委会还邀请翟建民等非遗技艺传承人,在周末的乡村艺术创作品集市上开设剪纸区、泥塑区,供游客体验非遗文化。集市还将书画、陶罐、洮香、泥塑等转化为商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在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发展中催生出新业态。

村民正在打理大田菜园的采摘区 张珂茵/摄
百亩菜园绿意盎然,美术馆内翰墨飘香。水渠村的改变正在洮河流域激起涟漪。“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够推广,但乡村振兴的路,一定得因地制宜地走,水渠村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辛婕如是说:“我们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周末忙点累点,但这项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陇上·八里乡宿”探索出的这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生态作基、文化赋能、创意激活、产业聚力。未来,村集体还会带动村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王烁童、张珂茵、向芳霆;指导老师斗维红、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21【重走西北角】秦腔里的中国:榆中县秦剧团七十年风雨路
- 2025-07-20【重走西北角】从“安居”到“乐业”:兰州新区绘就人才发展新画卷
- 2025-07-17民乐:祁连山下花似锦 制种油菜长势旺
- 2025-07-19【重走西北角】内江繁星合唱团:用和声编织城市里的情感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