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蒜”出重围:内江万年村紫皮大蒜的致富路

2025-07-18 16: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我做梦都没梦到能得这个冠军哦!”种了一辈子蒜的庄稼汉李中华,此刻站在田埂上,一开口就把心里的实诚话说了出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种的这些“土疙瘩”,竟让他成了村里的“大明星”,人人见他都要喊上一声“蒜王”。为了激发村民科学种植的积极性,6月19日,在田家镇万年村村支书雷青春的提议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蒜王争霸赛”举办,一个月过去,赛事的热闹劲儿早过了,可“蒜王”李中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这件事还要从田家镇万年村的镇村之宝——紫皮大蒜说起。每年四月,在万年村的田野里,一片片翠绿的蒜苗整齐排列,泥土下,孕育出当地传承三百年的紫皮蒜。这些裹着紫红色外衣的大蒜,从三百年前农户自种自食的“餐桌配菜”,到如今撑起全村乃至全镇经济半壁江山的“紫色财富”,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农产品,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走出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

生长中的紫皮大蒜(图片由万年村书记雷青春提供)

  老品种的“硬核”实力

  田家镇紫皮大蒜的底气,藏在它的基因里。作为蒜种,它长出的蒜苗产量高、抗病性强,蒜香浓郁得能“穿透”厨房。紫红色的根部搭配翠绿窄硬的叶片,耐运输、不易坏,是种植户眼中的“省心品种”,蒜种维生素A含量超过普通大蒜4倍,这份品质让它在全国客商中积累了口碑,每到收获季,各地收购商便会如期到达田家镇,到达万年村,收购蒜种运往全国。

  2011年,田家镇对“田家紫皮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当地其他地理标志农产品相比,紫皮大蒜的“生命力”也更突出,不少农户将其视为增加收入的一大法宝。“秋天种、春天收,不耽误其他农活,收下来挂干了能存很久,心里踏实。”雷青春说。这种适配性,让紫皮大蒜从早年“家家户户自种自吃”,发展成近30年规模化销售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24年,“田家紫皮大蒜”产量10000余吨,成为撬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杠杆。

晾晒中的紫皮大蒜 申思璇/摄

  传统模式下的成长之困

  然而,这颗“明星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田间地头的种植主力,仍是60到70岁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鲜少有人愿意留乡种蒜。“一辈子就这么种,改不了喽。”这是不少农户的心声。传统种植技术难以统一,有人沿用“凭经验施肥、靠天吃饭”的老办法,不舍得投入,导致蒜苗品质参差不齐,有的瘦弱干瘪,加上蒜头天生瓣多粒小、大小不均,农户在收购商面前完全没了议价底气,价格高低全由买方说了算,“人家给多少就多少,咱争不过。”万年村书记雷青春谈到困境时,不时叹气。

  销售端的局限更显突出,因蒜头商品性不足,外形比不上白皮蒜饱满周正,难以走通线上零售。物流成本更是“卡脖子”问题,快递费一公斤保底价就要4块,而蒜头本身售价才五六块,线上销售根本无利可图。加工环节也颇为薄弱,仅有的糖醋蒜加工量小且同质化严重,和各地的同类产品比没什么特色,产业附加值始终提不上来。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像田埂上的杂草般疯长,成了紫皮大蒜走向更大市场的“拦路虎”。

  多措并举下的破局新招

  转机,始于雷青春的“土办法”。为了种出好蒜,让好蒜卖出好价,她另辟蹊径,今年6月首次举办“蒜王争霸赛”,让农户们带着自家最好的紫皮大蒜比拼,近50户村民参与,每户挑20个蒜头,10个一组进行评选,不仅比个头、比品相,更比种植技巧。“要种出好蒜,就要选更大的蒜种,大蒜种种出来的蒜个头才会大。还要正确施肥,施肥量不能少,但也不能多。”我们找到“蒜王”李中华时,他忍不住和我们分享着选种、施肥的心得,“蒜王争霸赛让我们围在一起看大家种出来的好蒜。”这无形中推动了良种筛选和技术改进。

蒜王”李中华 申思璇/摄

  雷青春是土生土长的万年村人,自己带头种植,选出“种植示范户”,带着乡亲们实地学习。“以前随便撒种,现在大家知道沟开多深、间距多大,什么时候施肥、播种、收获都有讲究。”雷青春说。灰霉病和红锈病是让农户头疼的两种病,缺乏专业经验的农户在大蒜发病时往往束手无策,为解决这一难题,雷青春邀请内江市农科院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讲解灰霉病和红锈病的预防办法,不少村民自愿来参观学习。在各种种植方法的助力下,当地的农户慢慢改掉了“凭经验种植”的老习惯。科学种植后,大蒜的抗病性增强,产量提高,收购商看到品质好,给的价也更可观。

  让紫皮蒜的品质稳步提升的同时,雷青春开通了“甜城香蒜”账号,给这份“好品质”搭起了向外展示的桥梁。镜头里,她带着网友看蒜田的晨露,拍农户选种时的专注,展示“蒜王争霸赛”的热闹场面,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万年村的紫皮蒜。“好多人私信问‘你们的蒜种怎么卖’,还有人直接说‘看了视频才知道内江紫皮蒜在这儿’。”雷青春翻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语气里满是欣喜。外地客商顺着抖音找来,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瞎转悠”。

雷青春正在为推广紫皮大蒜拍摄视频(图片由受访者雷青春提供)

  合力中的突围之路

  除村支书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托举”也让紫皮大蒜的路更宽。当地早已将这颗“紫珍珠”列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今年5月,田家镇召开新闻发布会,把“红色铸魂、绿色筑基、紫色富民”的发展思路讲透,让田家镇紫皮蒜的名号从田间地头传到了更广阔的平台。

  据雷青春介绍,内江市市中区紫皮大蒜协会正在筹备过程中,这也让农户们盼在眼里。协会成立后,政府将牵头邀请内江市农科院农技专家给村民进行培训,还会主动对接老客商,帮着寻找稳定销路、集中开展技能培训。政府农户一起发力,把紫皮蒜的小产业慢慢铺成乡村振兴的宽路子。同时,规划中的集中仓库已提上日程,建成后既能解决蒜头收获后“晾晒难、储存散”的问题,又能让全国各地的客商不用再挨家挨户找货源,集中交易更省心。

  从百年农家自种到规模化发展,从田间地头到全国市场,万年村紫皮大蒜的故事,是老品种坚守品质的韧性,更是乡村书记带头、政府农户携手破局的生动注脚。这颗紫皮大蒜里,正酝酿着更广阔的未来,紫皮大蒜的“紫色突围”,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申思璇、刘一菲、郝晨曦;指导老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