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郝成飞:二十年坚守 唱响陕北民歌的非遗传承之路
在陕北农村,几乎所有人都会一两句信天游,但非遗传承人却少之又少,今年38岁的郝成飞就是其中之一。7月5日至11日,笔者来到了延安1938红色文化体验街区,采访了在这里工作的非遗传承人——郝成飞。
“解放军呀嘛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7月5日,郝成飞带领着来自山西柳林县研学团的学生们齐唱红歌。台上的他头系羊肚子手巾、身穿白色坎肩、腰扎红腰带、脚踩老汉鞋,频繁地举着左手指挥着节拍,用充满激情的嗓音向学生们展示民歌的魅力。
“小时候,我的父母每天都会在吃完晚饭后唱一小时的信天游。”郝成飞说。2004年,郝成飞光荣入伍。这期间,部队首长说出了影响他一生的话:“陕北人应该学一首信天游!”
至此,从小在陕北山川沟壑间听着信天游的郝成飞便和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郝成飞带领研学团唱红歌(图由受访者提供)
“只要能唱歌就可以,不管有没有钱。”
退伍之后的郝成飞跟着父亲做过粉刷匠,在工地开过搅拌车,给煤厂运过机器。虽然一直在打工,但郝成飞每天晚上都会唱唱民歌。
2012年春节,爱唱民歌的郝成飞参加了第一届“绥德县春节新农村文艺汇演”。那年,他凭借一首《打酸枣》获得了第一名。看着第一名的奖状,郝成飞的脑海里开始有了“不成熟”的想法。“既然我可以得第一名,那是不是可以选择唱民歌这条路呢”?
“我当时跑‘摩的’就是因为哪里有唱民歌的人,我可以随时停下来听他们怎么唱。”2014年初,郝成飞从榆林市来到了绥德县,并为自己购买了一辆摩托三轮跑摩的。有时候,他一听就是一整天,直到天黑才发现自己没有挣到一分钱。后来,他开始主动寻找登台唱歌的机会,无论是酒店开业或者举办活动。这一时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能唱歌就可以,不管有没有钱。”
半年后,他的家人知道了他每天出门是为了唱歌,而不是打工挣钱。“我那段时间回家,家里都没人和我主动说话。”郝成飞说。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些收入并解决僵硬的家庭关系问题,2015年,郝成飞只身一人来到延安,而他告诉家里人的理由只是去打工。

郝成飞讲述唱歌历程 徐洪松/摄
“唱民歌,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
现在的郝成飞经常会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唱民歌,自己也是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陕北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而在十年前,当郝成飞来到延安之后才发现这里人才济济,自己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前路似乎有些迷茫。
“那时候是2015年,一个月3000块钱,不管吃、不管住。”郝成飞向我们介绍着他初到延安1938红色文化体验街区工作的情况。
随着他不断地参加比赛、获奖,在延安慢慢出名,远在绥德的家里人也知道了他并没有去打工,而是在延安唱民歌。
这时的郝成飞虽然小有名气,但也只有3000元的工资,他的选择自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几天后,他的妻子专门从绥德来到延安,只为带他回家。
“当时想着,咱们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小学都没有毕业,能唱什么歌。”提及当时的想法,郝成飞的妻子李甜甜说。
回到家中,仍然和以前一样,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走在村边,左邻右舍也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农民能唱什么歌,唱歌能有什么出息。”这是当时郝成飞听到得最多的话。
在家待了一个月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偷跑”。而在“偷跑”没多久后,他的妻子也选择了和他离婚。
“当时也没有想着真的离,只是想通过这种办法让他放弃唱歌,本本分分做个农民。”李甜甜说。

郝成飞在舞台表演(图由受访者提供)
“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成功”
“这个后生唱这么好,不要让他走了,要好好培养,给他涨工资。”当陕西文投集团的董事长在2016年一次公司晚会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郝成飞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自此,他成为了1938红色文化体验街区热门歌手,不仅在舞台上唱歌,还和各地的研学团合作。“现在来延安的研学团基本都会找我,我会带他们唱红歌。”郝成飞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他现在的成就。
离婚后的妻子一直关注着郝成飞,也逐渐理解了他;半年后,二人复婚。复婚之后,她也选择在1938红色文化体验街区成为合唱团的一员。
提到今天的成就,郝成飞的同事张占银说道:“郝成飞一个农村娃,当初一个人敢来延安闯荡很厉害,他每天坚持唱歌,很努力,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到今天。他经常说,老百姓喜欢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以前不敢想别的,只想每天唱歌。但是当我有了文化,入了党,才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2021年,他读了成人大学,通过对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歌种类和历史渊源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积累并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年12月8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郝成飞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传承民歌的责任,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表演和教授唱歌技巧:对待大学生,他会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对唱民歌的感情、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们可以充分掌握陕北民歌的民俗特色和艺术风格;对待在延安歌舞团的职工,他会更加侧重教授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2024年,郝成飞成为了宝塔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宝塔区“曲艺宝塔”文化下乡等惠民演出,并受邀参加山西卫视举办的“歌从黄河来”及“CCTV3 向幸福出发”等演出,致力于让陕北民歌越唱越响、越唱越亮、越唱越远。
二十载光阴,郝成飞从民歌的初学者,一路成长为今日的非遗传承人;从昔日只能在工地间隙歌唱,到如今登台便有数百观众为之喝彩。这一切,无不印证着他与陕北民歌之间那份奇妙而又深厚的缘分。如今的郝成飞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创办一家免费开放的传习馆。他希望无论是专业的歌手还是四方游客,都能在传习馆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并在此放声同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王康、徐洪松;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青石为纸 内江梯坎上的活态城市传记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竹丝绕指传千年——陕西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的瓷胎竹编“守艺”路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政策赋能+技术攻坚 兰州雅本制药见证西北中试产业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