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李记锅盔王”:一口酥香,是内江人记忆里的专属味道
清晨7点30分,天已大白,内江市市中区箭道街128号,“李记锅盔王”的第五代传承人,65岁的李敦书已然开始在店铺里忙碌。
面案上的光阴
切,揪,揉。压,摔,捏。啪——面剂子被摔打成条状,筋道油亮地铺在台面。左手取一勺馅儿,右手随即把馅儿捋在手中。左右手配合着,从前到后开始填馅儿。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灵活攒动,一点一点地将馅儿送出,左手拿着勺子,来回将馅儿铺平在面剂子上,再轻轻按压。原本裸白的面剂子突然“满腹经纶”。

锅盔填馅 田明敏/摄
满满一大勺能填够两块面剂子,瓷盆里装着鲜绿欲滴的葱花,抓一小把,依旧是从前向后,均匀撒在馅儿上。左手轻轻抓住面剂子的后端,微微一抻,右手向后将面剂子卷起,左右手汇合,面剂子蜷缩成了一个蜗牛壳,将两端轻微向里塞一塞,再涂一点菜籽油。六个“肉圆子”围坐一起,面面相觑。
顾客不多的时候,这样一锅正好,不会因为太快卖完而让顾客等待,也不会让顾客吃到放凉的锅盔。用手掌压一下。左手一圈一圈地转着,右手一点一点地擀开面团。只需十下,一个圆形面饼便成型了。

锅盔烤制过程 梁万丽/摄
这里的锅盔不是轻飘飘的薄圆,而是带着两三厘米厚度的敦实圆形,捏着边缘转一圈,指尖能摸到均匀的弧度,仿佛制作的每一步都在精准地守护这个圆满的形状。咬下一口,齿间最先触碰到酥脆的外壳,紧贴着的是韧劲的面衣,然后便是椒麻咸香的内馅触及味蕾。
实打实的手艺
“老板,要一个牛肉的。”“9元,塑料袋自己拿!”第一锅锅盔出炉,便有顾客寻味而至。

李敦书与顾客 田明敏/摄
每天早晨6点,李敦书开始准备制作材料。从这条街的肉铺店打好肉馅,加入自家五代传承的秘籍配料,这便成为锅盔喷香的灵魂。“我这手艺是自己实打实做出来的。”李敦书认真地说。李敦书从小便看家里人做锅盔,在耳濡目染之下好像没有特意学习,便已将秘诀熟记于心。“我儿子学了好久才会。”李敦书笑着说。
制作的时候,时间拉长点,盐味才均匀,面裹的料多,要多揉才行,发面、火候都很重要。李敦书的儿子李庆、儿媳罗丽正逐步接续着锅盔手艺。“前两年儿子试着开分店,但现在没做了,因为要带孙女,忙不过来。”李敦书略带惋惜地说。从早站到晚已成为李敦书的工作常态。“我身体还可以,站几十年了。”他自豪地说,“我胃口好,比年轻人吃得多,还不长胖。”
长时间的站立对身体力量的要求,丝毫没有动摇李敦书坚持下去的决心。“虽然没时间锻炼,但手工扯面就算是锻炼了。”李敦书打趣道。“做生意要实在,东西要做好,天天都有生意。我们老顾客多,从开业吃到现在的都有。”李敦书坚定地说,“每天站这么久,辛苦也值得。”
做生意得心里有数,顾客喜欢啥口味都得记着。这也是李敦书近些年来推出新口味搭配的原因。店面也开通了快递服务,全国都可以发货,夏天热了就抽真空发货。
锅盔香里的城与梦
1980年初,射洪街头几乎家家户户都支着锅盔摊,年轻的李敦书背着祖传的面案工具辗转来到内江。“那时候是用土泥巴灶烧着柴火,烤出的第一锅锅盔一个卖5分钱。”李敦书回忆道。柴火燃到发红时下锅,烤出的锅盔带着草木清香,很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如今土灶换成了煤气炉,烤一锅锅盔从柴火时代的二三十分钟缩短至七八分钟,但火候要诀始终未变。“火大了要及时挪位置,跟家里煎粑粑一个理。”李敦书边说边用夹子翻转锅盔,两面渐渐镀上焦糖色。

煎制锅盔 梁万丽/摄
刮肉填馅是李敦书最看重的功夫活。“你看我边刮边走,肉糜粗细才均匀。”他手腕轻转,一条均匀的“小路”铺陈开来。锅盔的口味从最初的红糖、猪肉、牛肉三种,衍生出双烧、三烧等新花样,呼应着城市里越来越多元的味蕾。

不同口味的锅盔 梁万丽/摄
“原来老城区挤得走不动路,现在年轻人都往新区跑。”李敦书望着街对面的豆浆铺,那里曾是他最早的搭档——买个锅盔配碗豆浆,是箭道街居民延续多年的早餐仪式。
春节的箭道街最是热闹。雨棚下排着两小时的长队,重庆、宜宾、成都的食客撑着伞等候,还会有不少人打包带走。“最多一天卖过近千个,家里人全上阵,收钱的、装锅盔的、备料的,有时能忙到夜里9点。”李敦书说。
从落脚内江到2023年成为市中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枚锅盔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传递着李敦书“要实在”的信条,内江锅盔也折射出老城街巷人群中生生不息的共同记忆。
“太远了也不好管。”当被问及未来的发展愿景时,李敦书沉思片刻,“周边城市倒是可以开,招些年轻人来培训,有活力!”
老城区的人或许少了,但锅盔的酥香里,始终保存着内江人的味觉依恋。就像那锅盔出炉时的热气,总要漫过街角,跨越时光——李记锅盔手艺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田明敏、梁万丽;指导教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青石为纸 内江梯坎上的活态城市传记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竹丝绕指传千年——陕西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的瓷胎竹编“守艺”路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政策赋能+技术攻坚 兰州雅本制药见证西北中试产业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