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宁夏线

【重走西北角】宁夏石炭井: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绿色转型新路子

2024-07-31 18: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我来不及了,咱们边走边说。”初见葛义红时,她忙着完成自己的工作。忙碌,是笔者对这位石炭井“红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62岁的葛义红,是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环卫站退休返聘的站长。作为生于石炭井、长于石炭井的“矿二代”,她的一生都与石炭井绑在一起。

  石炭井辖区面积3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素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1958年起,为满足酒泉钢铁公司对炼焦煤的需求,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宁夏这片土地,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葛义红的父母也是如此。  

曾经的石炭井车水马龙 (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供图)

  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会聚石炭井,使昔日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焦煤基地之一。

  1958年,随着石炭井矿区现代化建设的加速,石嘴山迎来了首个年产45万吨有烟煤的现代化斜井投产。同年,依托石炭井丰富的煤炭资源,宁夏首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破土动工。次年,首台6000千瓦机组在石嘴山地区成功发电,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直至1975年,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竣工投产,焦化产业与钢铁、煤炭产业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石嘴山乃至宁夏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这些“第一”不仅见证了石嘴山与石炭井工业发展的紧密共生,更凸显了两者在宁夏工业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作为“矿二代”,葛义红和父辈们一样,也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年轻的时候,我对于石炭井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待,每天都积极投身到矿区的工作中去,想为矿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提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葛义红眼神坚定,语气铿锵有力。

  石炭井作为“全国少有、宁夏唯一”的完整行政工矿区,1970年至1978年,当地矿务局实现连续8年增产,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最辉煌时,这里曾居住着十多万人,医院、商场、学校、餐馆、影院、澡堂、菜市场等一应俱全。

  然而,煤炭产业毫无节制地开采,给贺兰山腹地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企业涌入石嘴山市,贺兰山四处响起隆隆的采矿声。一时间,私挖滥采、无序排弃渣石等现象屡见不鲜,使得贺兰山生态日益恶化。

  21世纪初期,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保护战略,石炭井的煤炭开采受到了严格限制。后经国务院同意,2002年10月石炭井区撤销。这一年,葛义红40岁。

生态治理后的石炭井 (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供图)

  讲起那一年的故事,葛义红历历在目。“当时石炭井矿务局搬迁去了大武口,后来又搬去了银川,合并为宁煤集团。里面的员工都被分流去了灵武红柳煤矿、枣泉煤矿这些地方。”

  2002年开始,石炭井开始资源转型,受益于市场回暖与政策扶持,一些企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员工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当乘坐大武口至石炭井区的旅游专线班车进入石炭井区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绿色与生机。马路两旁的山体上、沙地里都尽可能地种上了树木。

  2017年,贺兰山生态整治修复战役打响。整治工作分为清理整治、综合修复、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共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公里,涉及278个治理点,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约2000万吨。马莲滩、甘泥台、八号泉等地,在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后,从根本上扭转了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生态治理的这几年,葛义红积极参与其中。“种树就是种希望。我经常在矿区的每条街道巡逻检查,看看灌溉的水管是否出现问题,树苗的生长状况怎么样。”

  “我坚信石炭井一定会发生新的蜕变,我想见证这个过程。”于是,葛义红接受返聘,成为石炭井街道办环卫站站长。  

翡翠湖在阳光的照射下碧绿清澈 (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供图)

  提起近年来的环境治理成效,葛义红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当地小有名气的“翡翠湖”。曾经因采矿遗留的废弃矿坑湖,在生态治理的推动下,湖水逐渐清澈碧绿,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前来打卡的“网红湖”。

  在葛义红印象中,在时间的缝隙里跑过了50年的7524次列车随着石炭井地区影视拍摄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旅游列车每天载着从银川来的游客参观游览。

  借助石炭井的天然风貌、保存完整的工矿遗址以及没被破坏过的老旧建筑,石炭井近年来深受电影人的青睐。至今已有《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四十余部影视作品相继在这里取景拍摄。

“石炭井号”旅游列车

  “石炭井的沟沟坎坎都被我记在心里。”葛义红作为最熟悉石炭井的当地人,前前后后已经带领二十多个剧组进行采风选址活动。“当我看见石炭井的街道建筑还有各种‘老物件’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就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煤海沧桑志未改,石炭井畔奋斗歌。从繁华矿区到落魄空城,再到影视小镇,石炭井的每一次转身都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展现着这座小城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

  石炭井的蜕变,是石炭井人民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晶,是他们面对困境不退缩、勇于开拓新天地的真实写照。石炭井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曾经的工业废墟转变为创意的沃土,让废弃的矿区重焕新生。

  (作者刘小靖、杨可、杨丽楠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