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小高陵村蝶变记:梯田织锦展新颜 红色精神树丰碑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远望而去,青山延绵,梯田层叠。西宁市湟源县小高陵村就坐落在这如画景致之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贫瘠之地。
历经漫长岁月,小高陵村完成了从“荒山荒坡”的贫困村到“全国美丽乡村”的完美蜕变。乘着强劲东风,小高陵村以治山治水为基,以红色精神为魂,以多元发展为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小高陵村梯田 霍家珍 摄
织锦梯田:“脚踏出来”的生态梦
7月,正值湟源油菜花盛开之际,站在小高陵村的观景台上俯瞰,鹅黄色的油菜花与新绿的小麦交织成片,层层铺展,宛如神祇精心织就的锦缎。
然而,据小高陵村老人陈世元讲述,七十多年前,小高陵人民所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荒凉土坡上“跑水、跑土、跑泥”,加之高海拔和短暂霜期带来的自然挑战,这里的种植环境极为苛刻,一年到头亩产只能达到一两百斤。
当时,陈世元意识到,想要改变生活现状,首先要改变这片荒凉的山地。他想,如果能留住水,或许就能让这片荒山重新焕发生机。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五六十年代,小高陵村的村民们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作为助力,他们只有简陋的铁锹、洋镐以及背篓。
“那些田埂都是老人们脚踏出来的,修得很不容易。”1962年出生的王金龙回忆起小时候跟随父辈们修梯田的情景时感慨道。与大山斗争无疑是困难的,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小高陵人民坚持了下来。从铁锹、背篓到小推车再到挖掘机,工具不断升级,村庄也变了样,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成了层层梯田连九霄的美景。目前,小高陵村耕地面积已达5600多亩,曾经吃不饱饭的小高陵人民不仅实现了温饱,更在绿水青山之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精神丰碑: “代代传承”的红色魂
“小高陵的这种精神主要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六位书记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自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元起,小高陵的六位党支部书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引领着小高陵人民在发展的征途中不懈前行。
王金龙的父亲王生珍是小高陵村的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小高陵村的百姓兴修梯田,还组建了骡马运输队。他们从日月山、日月乡等地集中采购牛羊,饲养肥壮后再运往西宁的华夏商贸场换取生活必需品。在他的带领下,小高陵人民实现了自给自足。
小高陵精神的传承,在其他几位书记身上也得到了体现。20世纪80年代,小高陵人民借助109国道的便利,开辟了“马路经济带”。当时,一位村民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打算在道路旁开设一家面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积福听了他的想法后,支持他开办了小高陵第一家“香香排骨面馆”。如今,沿着109国道,人们依然可以寻觅到这家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面馆。
蝶变新颜:“多元融合”的振兴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小高陵村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走出了一条集红色教育、绿色发展、乡村旅游与民生改善为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依托六代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小高陵精神,2015年在湟源县委党校建成了小高陵精神展览馆。2018年至2021年,小高陵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了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观光农业体验区、自驾野营以及游乐设施。
近年来,小高陵村招收建档立卡户作为景区工作人员,为周边24个村子解决了就业问题,累计提供岗位455个,带动群众增收300多万元。小高陵精神的“一抹红”与小高岭梯田的“一片绿 ”,共同推动了小高陵及其周边人民的生活发展。
“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正如电影《治水造林保水土》唱的,小高陵村的故事会传唱长久。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霍家珍、秦琦、巫立玟、刘亦冰;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绵阳前进村:发扬“钉钉子”精神 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绵阳炳林毛笔:笔尖上的百年技艺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从一颗葡萄到世界级美酒——探秘宁夏葡萄酒的出新之路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兰大学子走进绵阳梓潼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