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从一颗葡萄到世界级美酒——探秘宁夏葡萄酒的出新之路
中西方文化自张骞踏上通往西域的旅途时便开始交流碰撞,葡萄,正是在那时传入中国。时光荏苒,几千年后的今天,生产自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飘香世界各地。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核心地带的漫葡文旅小镇,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组织的“重走中国西北角”宁夏线队员参观了独具魅力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艺术馆,馆内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将葡萄酒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柳金凤不仅是葡萄酒酿造的行家,更是宁夏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
黄土上的紫色奇迹
宁夏最早的葡萄种植,可以追溯到1982年。宁夏人民不断思考,什么植被才适合在贫瘠的土地里种植。经过大量的调查后,宁夏人民决定试一试种植葡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葡萄种植大获成功。
之后的两年里,宁夏建成了占地60亩的葡萄引种试验园,从多地引进200多个鲜食与酿酒葡萄品种,最后找到了十几种适合在宁夏本地栽培的葡萄品种。
葡萄种植成功后,宁夏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才真正拉开帷幕。1982年,宁夏玉泉葡萄酒厂派遣了8名员工前往河北省,学习先进的酿酒技术。
1985年,在一间简陋的废旧仓库里,这8名年轻人凭借简陋的设备和新学到的知识,酿出了第一瓶葡萄酒。然而,由于当时艰苦闭塞的环境条件,葡萄酒销售不畅,酒厂也曾一度濒临破产。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宁夏葡萄酒产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直到2000年,“西夏王干红葡萄酒”在法国世界名酒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是宁夏葡萄酒第一次获得世界级大奖,宁夏葡萄酒走向世界的旅途就此展开。
2011年,宁夏贺兰晴雪酒庄生产酿造的“加贝兰小脚丫2009特别珍藏版”在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世界三大葡萄酒赛事之一)上获得了最高奖项“国际大奖”,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获此殊荣。这也引发了在宁夏投资葡萄酒酒庄的热潮。
2013年,宁夏申请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就此形成。同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葡萄酒管委会”)应运而生。
宁夏部分葡萄酒获金奖证书 沈星阳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赛兰这个酿酒葡萄的品种,在国外的表现一直不算太好,但是来到宁夏,就很适应当地的土壤。”宁夏葡萄酒艺术馆馆长柳金凤说,“马赛兰酿出来的酒香气口感远胜于其他一些品种。”
过去,宁夏葡萄酒产业虽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始终在模仿国外葡萄酒酒庄的生产和酿造模式。
然而,马赛兰与宁夏土壤的适配,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政府和企业不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而是致力于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之路。
2014年,葡萄酒管委会邀请了60位国外的酿酒大师来到宁夏。这60位酿酒大师掌握新式酿酒技术及旧式酿酒技术,通过这次的交流学习,宁夏将新旧式酿酒技术进行融合改进,因地制宜,开始推进发展适合宁夏本土的酿酒技术。
与此同时,每一个酒庄都着手发展独特的酿酒文化与技艺特色,而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
现在,宁夏各大葡萄酒酒庄紧跟时代风口,开通了抖音直播,开始了线上带货。在努力拓宽数字化销售渠道的同时,葡萄酒管委会开展了一系列“葡萄酒+”新模式,将葡萄酒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康养等各方面相结合。
漫葡小镇贺兰山东麓艺术博物馆则通过“葡萄酒+艺术”的新兴模式,联合十二位国内优秀艺术家打造了十二款艺术家联名葡萄酒。“把艺术家和酒强强联合,另辟蹊径,做不同领域的植入,宁夏葡萄酒就开始融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当中,然后通过这些圈层带动葡萄酒销售。”柳金凤介绍。
部分与艺术家联名款葡萄酒 沈星阳 摄
关关难过关关过
“我以前是酒庄的技术人员,负责新酒的研发……当时我们因为没什么钱,酒庄也不太富裕,所有的发酵罐都是老式的。那时候发酵需要提高温度,我们就得赶紧给它们盖上保暖的东西,就像那种热水袋,或者电热毯,要是温度太高了,我们就得赶紧降温,然后开始浇水。所以一到酿酒的季节,我们晚上就得两小时换一次班。酿酒的时候真的很辛苦,从九月份开始进车间,就几乎没怎么回过家。”柳金凤在回忆往事时说道。
后来市场打开后酒都销出去了,就开始把所有的发酵罐换成智能化管控温度的,可以通过手机就能遥控。“我们有个进口的冷媒系统,它能自动调节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发酵,保证酒的质量。”
然而,这仅是大型酒庄的发展前景。部分小型酒庄缺乏销售渠道,宣传不足,面临葡萄酒滞销及企业破产的困境,只能寻求政府援助。
2017年底,政府将四十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型酒庄合并为一家大型酒庄——贺金樽酒庄,创立了享誉国内市场的“贺兰红”品牌,成功破解了困局。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艺术馆 沈星阳 摄
截至2023年底,宁夏正在运营以及建设的酒庄共288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宁夏葡萄酒产业正在加速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如今,宁夏致力于打造紫色新名片,将推动宁夏葡萄酒走出贺兰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作者运欣、沈星阳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7-25华亭:“爱心餐”情暖回家路
- 2024-07-25肃北:和美乡村建设加速 农房改造提升幸福底色
- 2024-07-25金塔:盛夏好“丰”景
- 2024-07-25玉门:戈壁上的“三生融合”“甜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