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走进绵阳 感受一座城的魅力
绵阳,古称绵州、涪城,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之美誉。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记述:“刘备和庞统攻取西川,就是由三峡溯长江而上至巴县,然后再由嘉陵江以入涪江,到绵阳告一段落。其后进取成都,即以绵阳为起点。”
7月17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组织的第十四届“重走中国西北角”四川线正式开始绵阳的探索之旅。
滨江大道看涪江与越王楼 黄韵潇 摄
初到绵阳,听着来自于清晨酒店楼下的市井之声,看着涪江穿城而过的窗外之景,笔者思索着如何认识、书写这座城市的样貌?
一腔热情穿城过
绵阳人的热情好客融在一切景观、声音与味道中。
从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到绵阳市博物馆、四川绵阳工业园,流水声、相机的咔嚓声混着咖啡的醇香,随处可听到不绝于耳的四川方言,共同构筑起一座城市的交响乐。
漫步于芙蓉溪一侧,夏日的蝉鸣声间断响起又停歇,若是站在树下,人便被这声音完全包裹。正值雨后,行道树下长出了大大小小的蘑菇。就连这草木万物,也满怀盛情,不辜负南方人间。
富乐山脚芙蓉溪旁 黄韵潇 摄
龟山之上,有越王李贞被贬为绵州刺史时修建的越王楼。夜登其上,富乐山于东边显现,刘备曾在此慨叹“富哉,今日之乐乎”;西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水寺若隐若现,依群山而翘飞檐,仰蓝天而映碧波;南眺南山塔、北连九院科学城,伴随相机的不断曝光,绵阳之景一览无余。
站在越王楼15层俯瞰绵阳夜景,涪江穿城而过。这是嘉陵江最大支流,也是绵阳人的母亲河。伴随两岸高楼闪烁的灯光,江水一泻千里。
1966年开始建造的东方红大桥是涪江上第一座桥。闲散漫步,一面是江风拂面而过的湿润感,耳边是涪江奔流向东不复还的涛声。
一城科创展鹏程
一出绵阳车站,映入眼帘的便是车站广场路对面大楼的数字大屏,大屏上有显眼的“103·3”字样。
原来,103.3是绵阳市广播电台的交通电台频率。据主持人何力介绍,1033广播电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着力打造网红IP,传统电台主播进军短视频市场,注重与用户的互动,这正是他们化广播这一古老媒介为新媒体内容的秘诀。
在这样一座科技之城,即使是路灯也印着“科创高地”“产城新区”的字样;科技城入口的十字路旁,大展板上“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标语十分醒目。
在这样一座科技之城,印着熊猫图案的无人驾驶扫地车以及路边设立的无人驾驶公交站点、超级快充桩随处可见。
在这样一座科技之城,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共1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风洞群和亚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也在这里布局。
在这样一座科技之城,科技园内高空模拟试车台、预警无人机、激光技术等众多科技内容映入眼帘;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拥有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慧显示生产线,冰箱压缩机产销量等多个成绩位列全国第一。
机器人创新馆里的冰壶机器人 黄韵潇 摄
一幅底蕴看千秋
绵阳的底蕴从历史中显现。
越王楼上,杜甫、王勃、欧阳修、陆游等众多诗人曾在此挥毫泼墨。越王楼也被学者称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汉阙”,芙蓉溪畔,两台相距20余米的平阳府君阙南北相望。1961年,平阳府君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细观其上,或刻仙灵异兽,或雕佛教造像,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礼仪教化落于细微。
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笔者看到了中国第一个自制中程导弹东风二号的一比一模型,听着讲解员对程开甲、郭永怀等先辈的讲解,不禁慨然于时代的机遇、科学家的执著,感动于“两弹一星”精神。
这里还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名录的非遗“摇钱树”,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独特文化。这里还拥有众多红色基因,千余项国际科研重点项目被在绵单位承担……
在这样一座内涵丰富的城市,结束了探索之旅,但绵阳的生活仍在继续。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韵潇;指导教师张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7-29【重走西北角】铁笔生花 匠心传韵——记宁夏葫芦烙画传承人陈湘军
- 2024-07-26【重走西北角】青海师范大学:深耕红色土壤 绽放“两弹一星”新光芒
- 2024-07-25【重走西北角】冯海萍:让流传千年的湟源皮绣出未来
- 2024-07-25【重走西北角】54年的坚守:杨永良与加牙藏毯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