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碳汇交易打通西北生态变现“经脉”

2024-07-05 08:48 来源:中国甘肃网

  5月12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访了解到,兰州新区不仅把林木、湿地带来的碳减排“质押”出真金白银,还探索形成了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V01)》理论,在生态修复闭环治理的道路上打造“碳”路先锋。

  碳减排“减”在哪里?

  踏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一号地块,采访小组就感受到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耳畔响起自然的乐章,微风轻吟,鸟鸣婉转。“灰雁是我们2021年救助的,翅膀受伤飞不了了,就在这里安了家,我们怕它孤单,还给它配了只大鹅。”兰州新区绿洲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管护站副站长王少秋,对于动物救助很有一套。

  公园为迁徙或受伤的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也在树杈上放了许多人工鸟巢,救助过雉鸡、黑鹳等多种鸟类。灰雁居住的草棚就是专门搭建的救助站。湿地公园的鸟类从2017年的13目23科58种,增长到15目32科76种。

  这些珍贵鸟禽,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较高,湿地公园特意拓展了二号地块的动植物繁育功能,不提供游客代步工具,不大面积修整植株,保留自然风貌,改良土壤质量,优先保障珍贵鸟禽的生存繁育。让王少秋感到欣慰的是,在盐渍化最严重的地里,今年种活了芨芨草。

  湿地公园现有植物种类已130种、动物102种,湿地率由35%提高到67%。按5年计入期核算,兰州新区开发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湿地碳汇达3885.08吨。

  为了更好地实现碳减排目标,新区不仅在湿地上做文章,也在植树造林上积极探索。

  兰州新区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霖公司)在新区北部开展了生态屏障造林项目。据采访小组了解,新区北部这片地是红沙土,养分不足且存水难度大,树苗栽种不及时、管护不到位便很难存活,但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中霖公司对该项目7649.1亩生态林(乔木)的碳减排量进行核算,核算碳减排量为7840.33吨二氧化碳当量。

  同年,兰州新区土地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土投公司)的现代农业公园及窝窝井林草基地造林项目也带来了理想的碳减排效果。土投公司按照相同的方法对该项目4094亩生态林(乔木)的碳减排量进行核算,核算碳减排量为4196.35吨二氧化碳当量。

  两个项目总计1.17万亩生态林减排量达1.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区生态环境局为承担项目建设的公司发放了甘肃省首批“丝路碳票”登记证。

  湿地氧气变成真金白银

  2019年,兰州新区获批成为黄河流域上游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彼时,张晓娟刚刚回到家乡并入职新区财政局工作。“毕业之后刚进入这个行业,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实践,积累经验。”张晓娟说,科室9个人大部分是金融专业,但对于生态的了解都不够透彻。“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摸清新区的基本情况是极其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试验区的成功批复,并不意味着绿色金融实践一帆风顺,一笔成功的交易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沟通协调是一大难题。据张晓娟介绍,湿地碳汇项目要经过核算、核查、备案、登记和融资五个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好几个部门,以2023年创新开发的秦王川湿地公园项目湿地碳汇3885.08吨为例,首先要在西部绿色认证中心进行核证,然后在新区生态环境局进行丝路碳票权证备案,最后在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完成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登记后,才能进入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碳汇方法学,这是全国首个更具体地针对盐沼湿地的生态特征和修复需求的碳汇方法学。”张晓娟说,运用这个方法,湿地公园项目湿地碳汇获得了具体数据,帮助兰州新区绿洲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获得了兴业银行10万元授信融资。

  张晓娟表示,湿地氧气变现金额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标志着甘肃省首次实现了湿地碳汇生态价值转化,构建了绿色金融支持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我们的探索确确实实有了成果,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付出都得到了肯定。” 张晓娟说。

  “碳”路先锋打造西北生态盈利新模式

  乘坐工作车在湿地公园的小路上前行,王少秋一路为采访小组科普:正在划水的赤麻鸭、悠闲散步的雉鸡……随后,她指了指天空中一只鸟,“那只是池鹭,长期观察他们,看它飞翔的样子就能认出来。”离得有些远,采访小组完全无法辨认,王少秋却很笃定。

  经过长期的保护,湿地公园已形成水清、草丰、鸟欢的循环生态系统,几乎每年都能观测到新的鸟种。碳汇交易的探索,让王少秋团队更有底气进一步拓展生态多样性监测。

  初夏的中午,兰州新区中心城区地面热得发烫,湿地公园却还有阵阵凉风,附近居民马玲琴和家人正在这里闲庭信步。“10年前我买了附近的房子,这里荒凉得很,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绿化水平。”

  采访小组了解到,12年间,新区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

  “目前新区正在计划将我们开发的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向国家生态环境部备案,突破地域限制,为西部地区湿地碳汇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张晓娟说。

  新区作为“碳”路先锋,锚定“双碳”目标,深入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及融资策略研究,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发展,推出“丝路碳票碳汇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减碳行为“可计量、可定价、可变现”,调动全民参与减排行动,推动碳汇资源转化为碳资产。新区碳汇交易的成功,是积极引导金融资产向绿色产业倾斜的优秀案例。

  (作者陈菲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