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扎实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2024-05-24 09:0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广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甘肃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等“五个重大关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甘肃篇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形成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按照现代化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标准,推动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大对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贯彻落实绿色建筑标志管理实施办法,按照绿色认证与环保标准,推动交通、城乡住房建设绿色化发展,降低环境风险,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精准施策、科学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打好“兰州蓝”保卫战持久战。坚持目标导向,加大督查力度,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扩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净化率,减少城市黑臭水体,促进水资源重复和循环利用。除了对工业生产设置严格的环境保护条件,控制“三废”排放量外,还要严格管控非生产领域的“三废”排放。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推动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清洁生产、城镇污水处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控制等重大环境技术研发。增强企业绿色责任,推进形成自觉控制污染、推行绿色生产、采用绿色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的经营模式。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生态保护和治理并重,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立多省区协商联动机制,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扛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责任。凝聚甘肃青海协同保护力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坚持固土与增绿并举,构建多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河西绿洲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发扬“八步沙”精神,持续推进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防治,巩固拓展绿进沙退良好态势。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向特大型风光电基地迈进,打造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促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推动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将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提升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有效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数智化水平,促进生态治理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技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整合多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数据资源,提高环保监控智能化水平。打造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新形态。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相融合,降低全链条能源消耗,推动生产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生态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把生态振兴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全方位。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开展农村绿色文化活动,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农民绿色文化自觉,积极主动地承担更多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通过生态环保常态化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为省社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