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21 09: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罗 哲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成果,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断跃升,其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立足本地发展综合条件,统一规划并统筹好重大生产力布局,凝心聚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找到能够有助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更好凸显区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面对新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甘肃既要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意图,重视从新型要素供给、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入手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支撑,又要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静态与动态、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发展关系,不断强化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核心要素,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要明确甘肃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甘肃实践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全力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实施“四强”行动,推动甘肃全面争先进位和后发赶超。

  要摸清吃透省情,明确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自然条件看,甘肃大部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自然地理、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干燥、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从区位条件看,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甘肃传统工业基础雄厚,发展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这些省情共同构成了甘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机遇。但也要看到,当前,甘肃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发展动能转换滞后,区域间协同发展水平亟待加强,重点领域深化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推进高质量发展还需付出艰苦努力。这些都需要我们立足实际、看清大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围绕破解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想方设法、踔厉奋发跑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要把锚定比较优势、瞄准发展方向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夯实核心要素、精准培育新型生产关系,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到突破口、着力点。要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发展中心任务,在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发展基地,主攻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技术瓶颈突破,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牵引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和壮大产业发展能级,为全省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互补、新动能和新经济加速集聚提供物质保障,努力形成精准定位、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要注重发挥企业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及其行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国家级平台优势吸引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网络,以含金量高的政策激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具有国际标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为甘肃从整体上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支撑。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更好服务于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科创中心,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手棋”,开辟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培育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加快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各领域改革措施成龙配套,不同领域改革措施无缝衔接,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提供长效体制机制保障。

  作者为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