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八棵树”?
引言: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甘肃交通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在沐风栉雨的奋斗历程中,用心血和汗水在陇原大地上挖掘、凿刻、凝练、升华出了属于自己的“八棵树精神”。时至今日,要对工作环境大为改善,生产工具大力改进的年轻人讲八棵树,为什么要讲?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一线的日子》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答案。
《在一线的日子》一文,讲的是作者上琴琴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被分到公路一线当养护工的经历。“那段经历的很多画面一直在脑海里反复闪现,直到现在我都年近半百了,才敢动笔写下来,也才敢对年轻人说,年轻时候吃的苦、学的东西,都是宝贵的财富。在成长和工作中,苦没有白吃的、知识没有白学的,只有不够用的。”
每个时代,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那些活历史、那些已故人,是年轻人正衣冠的铜镜、明事理的灯塔。时光荏苒,生命易逝,精神永存。对交通人而言,先辈们筚路蓝缕传承下来的“八棵树精神”,就是新一代交通人踔厉奋发的参照、不畏艰险的榜样、永不言弃的样板。
有弟子问王阳明:“道理我都懂,但真正遇到事情却发现用不上,怎么办?”王阳明给出了三个字的解决办法——“事上磨”。
即使眼前的世界疫情肆虐、战火燃烧,但新一代的养路工也不用再像种下八棵树的郑占乾们一样,用铁勺在戈壁滩上挖土种树,像上琴琴一样浑身沥青丝地跟着撒布机撒砂。那些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用生命同大自然抗争的苦痛,离我们日渐遥远;那些满手都是磨破血泡、皮肤被暴晒和酷寒磋磨到麻木的感觉,越来越少人能体会的到了。
“刚开始养护道路的时候,我什么都怕。每天养护道路来来回回要骑几十公里的自行车;下雨的时候,边沟里的草长得比我铲得还快;铲泥的时候,一铁锨下去,使尽浑身力气也拔不出来。”每次说起这些,上琴琴都眼泛泪光。
“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上琴琴说,“一年多后回到家,我妈和我姐正发愁地里的大白菜剜不出来,我接过铁锨几下就搞定了!后来,我到公路段做了二十多年的财务工作,对每一个来办事的养护工同事都充满了敬意,处理养护工作中的产生各种报销、核算事项也是信手拈来,有他们做对比,我从未在工作中喊过苦和累。”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写道:“年轻人,你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岁月长河里洒下的种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抽枝散叶,精神的种子亦然!
《在一线的日子》里写道:“年轻不懂公路人,懂时已有公路魂”。在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中,在年复一年的服务保障中,在不知不觉的认识研究中,你、我、千千万万的陇原交通人,早已在路边安了家,也渐渐两鬓满霜华。聊起天来,最先想起的话题是路;展示技能,最擅长的也关于路;走在路上,总是不自觉地研究脚下的路;就连路旁“公路”字样的建筑物、路边养护路的橘色身影,也会忍不住多瞅几眼。这不是“公路魂”是什么?“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在每个陇原交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践行着。
八棵树,不只是树,更是人。最初种下这些白杨树的交通人,希望用这些路边的树防风固沙、带来绿色生机,路、树、人同担风雨,相依相存。后来,这些树变成了交通魂,象征着交通人,也鞭策着交通人创造更多的“路”,播种更多的“树”。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在陇原交通人眼中,扎根戈壁,是交通人坚定理想、勇担重任的胸襟和勇气;艰苦奋斗,是交通人担当使命、不怕牺牲的职责和干劲;无私奉献,是交通人对党忠诚、情系家国的底色和情怀;甘当路石,是交通人践行初心、接续奋斗的价值和追求。
微电影《八棵树》里面说,再苦再难,总得有人干。种下八棵树的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人的精神好得很!”马克思讲:“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既然无法选择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既然选择了交通这个和千家万户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就要耐得下心、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扎得下根。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八棵树精神”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谱系的“根文化”。接过交通建设接力棒的年轻人,更要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让八棵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甘肃交通人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光辉风采。
人无精神则不立,交通无精神则不强!(杨甜)
相关新闻
- 2022-03-23【今日快评】改革切忌“雨过地皮湿”
- 2022-03-19【甘快说】共享清朗的网络空间
- 2022-03-19【甘快说】疫情之下 要让中小微企业挺过去!
- 2022-03-13【甘快说】咬紧牙关,绝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