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越过山丘 我希望与您相见
奶奶过世十六年了,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是她老人家的九十寿辰。
可是,前几天晚上我就做梦梦见奶奶了,老人家慈眉善目,笑吟吟地坐在一旁看着我们,没说话。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面工作,回家的日子不多,奶奶年纪大,腿脚又不便,印象中她几乎从未出过远门。这么关山迢迢路途遥遥,她是怎么长途跋涉到我的梦里的呢?
我跟奶奶不亲,甚至有点不喜欢她,这跟我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奶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亲是长子,我上面有个姐姐,妈妈怀第二胎的时候,奶奶非常希望大家族里添丁生个长孙,到我出生的时候,奶奶一看,又是个女娃,当时就不太高兴。又因为当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父母虽然都上班但每月的工资比较低,奶奶担心家里没时间也没能力养大两个孩子,曾流露出把我抱养给别人抚养的想法,尽管后面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留在了家里。女孩子懂事早,我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对奶奶多少是有点看法和不满的。
小孩子想法单纯,有什么心事一目了然,明明白白都写在脸上呢!我和奶奶闹过一次矛盾,在我还没到上学的年龄,这事现在都还记得。那天,不知缘何而起,可能因为我比较调皮,奶奶说了我几句,我不爱听,加上印象中对被抱养一事心存芥蒂,也出于对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的不满,小小的我决心挑战和反抗,当时也不知从哪里来的胆子,抓起桌上一块青花瓷的碗,把它狠狠摔到地上,随着“哐当”一声脆响,瓷碗四下碎裂开来。奶奶是爱物惜物之人,平时非常节俭,看到好端端的一个青瓷碗被我摔坏了,心疼得直跺脚,连声说道:“小小女孩家,脾气这么坏,长大后怎么嫁人啊?”
奶奶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具有传统美德的家庭妇女,这点是在我后来上学真正懂事了,才理解懂得奶奶操持一大家子生活的艰辛不易。因为子女众多生活很困难,当时即使让全家人吃饱饭都是个难题,光靠爷爷一个人的薪水无法维持家庭开销,奶奶先后织过夏布编过花炮,用勤劳的双手养大了众多子女,并尽可能让孩子到学校读书接受教育,把子女培养成才。1978年国家刚恢复高考政策,我的几位叔叔相继都考上了大学,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即使生活再困难节衣缩食也坚持让孩子读书,她的这种先见之明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奶奶后来到国营布店上班,住在县城西关街上,和两个女店员一起每天在店门口摆了一个布摊。每年暑假,我都到奶奶家住几天,也常常到她的布摊上玩。早上和奶奶一起到仓库把一捆一捆的布匹搬下来,晚上收摊了,再把布匹一捆一捆的搬回到仓库。白天我在布摊旁玩,和人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也拿量布用的卷尺米尺玩,这里比比,那里量量,俨然一个布料师,更多时候是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听着做买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乐此不彼。
奶奶不仅是个织夏布的手工能人,她还有一手裁布料的精准绝活。那时也没什么服装店,人们都是到布店扯布料让裁缝做衣服的。有顾客来扯布料的时候,我在一旁偷偷打量着奶奶,看她总是笑眯眯的,很热情,根据客人的身形和需求推荐相应花色的布料,把顾客挑选好的布匹摊开,量好尺寸,用剪刀在布料一头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双手抓牢布料,就着口子处,往两边用力一撕,只听“刺啦”一声,裁剪的布料和布匹完美分开。为了让顾客放心,奶奶又把裁下的布料当面用尺子量一遍,分毫不差,可见奶奶的手法是多么精准。我想,不管是织夏布还是裁布料,即使放到现在,奶奶也绝对是个一流的手艺匠人。
印象中奶奶没给我买过礼物,什么衣服玩具之类的都没有。她是旧社会过来的人,生活极其简朴,信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信条,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打满补丁的,家里一众孩子的衣服更是大的穿了小的穿,衣服磨破了,有洞了,打好补丁后接着再穿,家里几个叔叔姑姑光衣服这项费用都节省了不少钱。
奶奶虽然抠门,该花钱的地方还是很舍得花。暑假我到奶奶家玩,每次她都会让爷爷拿钱给我买书包买文具盒,在读书方面她是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奶奶自己是农民出身,没读过书,但她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爱读书,长辈必需全力支持。后来,我也成了子侄辈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
我读书时没怎么让大人操心,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奶奶虽然没当面夸过我,但她心里应该是比较高兴的。有一回,我参加了县里中学生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两张电影票,奶奶当时还在布摊上班,我知道奶奶喜欢听戏,就兴冲冲地跑去布摊,把两张电影票给她。奶奶当时没说什么,但我看到她眼睛里是有光的。
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化解小时候与奶奶的过隙,知道奶奶养活一大家人的不易,她是由自己拮据的家庭生活联想开去,想到刚工作不久收入不高的年轻父母,要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而为此担忧。她没受过文化教育,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多少受她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她骨子里带着勤劳善良的因子,对我这个孙女还是疼爱的,只是内敛的她不善表达罢了。
奶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没坐过火车。晚年的时候开始信佛。我参加工作后,记得是二零零零年的暑假,曾邀请爷爷奶奶来宁波玩,顺便到普陀山去拜拜菩萨,奶奶想去,但她腿脚不好,而且那时身体状况已不佳,不能长久走路,也无法坐长途车,后来我陪爷爷和二姑父去了普陀山。
我生小孩后,暑假带孩子回去,她拄着一根拐杖,“笃笃笃”地挪过来,看到摇篮里的宝宝,她老人家的欢喜溢满脸上,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靠着摇篮看着宝宝,时不时用手去摇一摇,有时宝宝哭了,就听到她急急的语气念叨着:“莫哭了,莫哭了,太婆手上没力气,抱不动你呦,不然我俩都要摔跤嘞!”她对曾孙辈的疼爱是外露的,直白的,显而易见的,不像对小时候孙辈的我。
这样的情景维持了大约半年多时间,宝宝还不满周岁,我奶奶就病重过逝了。
岁月悠悠,往事幕幕浮现喋喋不休。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那边的你早已白了头。越过山丘,看西边天空云霞向晚,时光中的你满满的美丽与温柔。
清明将至,遥有此寄。
(作者:王亚萍)
征稿启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受疫情影响,为做好防控,今年,我们不便到亲人墓前敬一杯酒、叙思念情。
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每每这个时节,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在记忆的深处、在甜甜的梦乡,亲人的一个笑容、一句问候,让人泪流满面……
拿起一个老物件,亲人的身影总在眼前呈现。遇上一件难心事,亲人的寄语让人勇往直前。或如孟浩然一样,以茶代酒,独坐空堂忆往昔……
曾经的欢笑,曾经的酸楚,曾经的点点滴滴,萦绕心间。曾经,从笔尖流露的思念。此刻,寄托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缅怀。
一、征稿内容
讲述与已逝亲人的点滴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讲述已逝亲人的生前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从亲人事迹中学到的正能量。
二、征稿要求
稿件体裁不限,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可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并附文字说明。
三、征稿采用
所有文稿经编审小组审核后,择优在中国甘肃网原创栏目、清明节专题编发。同时,择优在中国甘肃网“西北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平台编发。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4月2日,请将电子稿件发送至邮箱:396101201@qq.com。联系电话:0931-8960109 13609382624
相关新闻
- 2022-03-2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怀念父亲
- 2022-03-2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父母的坡头
- 2022-03-2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二伯,您好!
- 2022-03-2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清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