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一支水彩笔,画出草原绿,画出青春红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邹明敏
小时候,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家乡抓喜秀龙草原上,在电视放映的动画片里,在妈妈买回的彩笔上……
对刘宗红来说,一支彩笔激发了她的绘画灵感。水彩笔既是奢侈品,也是她为数不多的玩具之一。
设计梦,也由此而生。
刘宗红翻阅自己的笔记
现在的她,是兰州理工大学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
她对色彩的着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然而大山深处的农村娃,不同于城里的孩子,她从来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画画天赋也没有展示的平台和渠道。
上课、写作业、背书,随着课业的加重,绘画的爱好也渐渐放下了。
和所有农村学生一样,刘宗红每天放学回家,父母都在地里干活,只能自己学着做饭,吃完饭洗完碗,再做作业。
学习、做饭、干农活,占据了她的整个课余时间表,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学业顾好,还要想办法减轻父母的压力。
2013年,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兼顾打工和家里的5亩地。好在,危房改造工程、各类基础补贴,让这个缺少劳动力的3口之家能达到基本的衣食无忧。
2015年,甘肃省部分民族地区先行先试免费高中教育,刘宗红享受到了这一政策,2016年顺利入读高中。“家乡天祝县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实惠,我特别感恩。”刘宗红努力学习,不想让父母的期望落空。
高中学校离家远,每次回家,她都帮忙干农活,春天种豆子,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包装豆苗的工作总是交给她,她动作快也灵巧,一个人专心包装,比大人还效率高。
下地干活之前来一张自拍照
时间流逝,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高一时的一堂美术课,让她看见了艺术设计散发出的魅力,年轻的美术老师用轻松的语言和同学们交流,就像朋友一样。他随手几笔便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物头像,讲唐卡,讲艺术学,讲设计,自信而潇洒。
彼时,正是全国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之时,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学校的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活动配备齐全。
“从美术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由洒脱、心之向往的状态,他一直在坚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为什么不可以?”刘宗红眼里心里满是羡慕。
画作《藏族女孩》
事实上,她也可以。
高二,她向父母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学美术、学设计,参加艺考。她有担忧,担心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理想;有害怕,害怕父母反对,说服他们必定不简单。
意料之外,父母竟格外开明。父亲甚至陪她一起找老师,将她从重点班转到与学画画的时间不冲突的普通班。
半路出家,走艺术之路,这底气是美术老师给的,也来自父母“神奇”的支持。
“我们是农村家庭,父母对艺术、美术、设计根本不了解,但是他们知道我的兴趣爱好,又或者说,他们看得出我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们希望我在开心快乐中学习、成长。”如今说起,刘宗红仍是满眼感动。他们一家在“费钱”“工作怎么找”的质疑、反对声中坚持着。
刘宗红加入了学校画室,零基础学起,从不会画画铅笔的削法,不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到半年后,一幅《大卫》石膏画出炉。
这是她第一个完整的作品,还被挂在了教室的墙上。高考前焦虑的那段日子,《大卫》石膏画的影子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这幅画背后的夜晚和泪水,磨练了她的韧性。
画作《大卫》
2018年夏天,刘宗红来兰州参加艺考集训,一个月1万元的集训费给了家庭不小的压力,父亲向亲戚们借钱支持她集训。“我只能进,不能退,不能让父母失望,也不想让别人看笑话。”刘宗红的心里装着比别人更坚定的决心,因为她没有退路。
第一次一个人走出了天祝县城,她发现山外有山,相比起有着十几年画画功底的同学,她的画不再被老师认可、同学们夸赞。
焦虑,从早上8点到凌晨4点,她一遍遍画,一遍遍擦,又继续画;崩溃,右手拿着笔,左手抹眼泪,边哭边画。
“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自己选的路,再难也要走完。”集训之旅,是以刘宗红的画从一大沓画作中被挑出,并作为欣赏作品结束的。那时候,她心里有了足够的底气。
上大学以前的荣誉铺满了地面
一切都刚刚好。
2019年9月,刘宗红如愿以偿踏入了兰州理工大学,进入设计艺术学院。学院结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注重理工与人文学科的交融与创新,凸显西北特色,正是这里为刘宗红搭建了大显身手的平台。偌大的校园,五湖四海的同学,“我小小的一个淹没在人群里了”,这是刘宗红对大学的初印象。
在班级竞选班委的时候,她勇敢地站上了讲台。用高中时趁假期在婚礼现场兼职跳舞、唱歌的功力,来了一段张口就来的“竞选词”。
她虽普通,但是她早已不是小时候对着电视和画笔静静一个人待着的女孩了;她虽迷茫,可走出农村大山,她比别人更强大,更独立。
得益于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加大,刘宗红还从天祝县学生助理中心申请了助学贷款,一年8000,连续4年,她的学费也有了保障。
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华成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深港澳校友会立德奖学金……刘宗红拿奖拿到手软。加上她兼职帮别人画插画、设计海报、做广告,她的大学生活完全靠自己。
“不需要很多很贵的衣服鞋子,够穿就好;不需要特别好的化妆品,合适就好;也不用攀比消费,我的生活圈很平实友爱。”刘宗红说,大学以来,父母从来没有给她寄过生活费,有时候她还给父母寄。
民族风画作
一入学,她就申请入党。她说,一直以来受到党的好政策的帮扶与支持,心怀感恩,对中国共产党非常敬佩,“党是必须要入的”。今年她正式成为预备党员。
参加“新东方杯”兰州理工大学第二届学业规划大赛,借电脑,学做PPT;借西装,人生第一次穿上高跟鞋,被舍友扶上台做答辩。从被评价“完全没有设计感”到完成上万字的策划书,并获得了校级三等奖。参加第六、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铜奖、校级银奖、校级铜奖……
又学习又兼职又参加比赛,但刘宗红的大一专业学科成绩与文化课成绩依然排名第一,大二专业排名第三。
很多人都问,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刘宗红回答:点灯熬油,睡得晚,起得早,时间是成功最大的帮手。
团队项目作品
忙,一直在忙。
刘宗红还有一个习惯,床头贴便利贴,上面列着这一周的计划。
碎片的时间里别的同学在刷手机,她则看看便利贴上的待办事项,抓紧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去。当别人问:“不累吗?”她则说:“累,但乐在其中,充实又丰富。”
今年7月,刘宗红作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与8名队员一起回到了家乡天祝县抓喜秀龙乡炭窑沟村,深入感受华锐藏族文化。
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旷野里奔波,采访当地村民,刘宗红则担任翻译。每晚大家聚在一起开会,个个都是一身疲惫,但说起淳朴的村民和漫山遍野的牦牛都滔滔不绝。
而这些都是刘宗红小时候的生活,在乡间长大,牦牛陪着她一起上学放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合影
“我们是学生,做得不多,但是我们有无限的活力和想法,等我继续成长,我能为家乡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刘宗红说。
他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以“乌鞘岭下,自然天成”为主题,研究天祝县农特产品包装与IP形象设计,现在他们的“华锐牦牛哥”作品已经挂在了当地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门头。
这作为他们的项目成果之一,让他们的实践活动成功获得了校级评选第一名,并被推为省级品牌项目。
“不相信天赋,那就拼命努力。”这是刘宗红的信条。
“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后没多久,母亲外婆相继生病住院,她不得不家里医院两头跑。新学期开学时她晚到了几天,因为家里的事绊住了她。
团队设计作品“华锐牦牛哥”
家乡、父母是刘宗红扯不断的牵挂。国家对家乡的各项政策帮扶着她的家庭,也让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的艰辛与支持,让她如愿以偿走出农村,改变命运。
近日的甘肃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大民族地区民生保障倾斜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刘宗红走过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和时代紧密相连,过去的每一分情都融在了她的作品里。
穿着华锐藏族服饰微笑的姑娘,民族纹饰、插画……她为家乡农特产品、文化做推广的心意一直以来都很强烈。
她说,希望未来创作出成熟的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华锐藏族的底蕴。
民族风画作
相关新闻
- 2021-08-26甘肃:取得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人员 可在7个方面享有优先权利
- 2021-08-30甘肃出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
- 2021-11-24大漠崛起航天人才方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造高层次科技队伍综述
- 2021-10-09甘肃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25年力争达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