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第22个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21-11-08 08:5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原标题:第22个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扫码查看详情

  10月18日,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席卷而来,兰州疫情防控工作形式严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面对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面对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兰州日报要求记者编辑全时调配。第一时间,记者们赶赴疫情防控采访一线,将人民群众关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实事求是、迅速及时地报道出去。11月8日,是第22个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记者编辑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着有力的舆论支持。他们是记录这场战“疫”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战士”,他们的身影同样令人感动。

  我传递

  不同的分工 相同的责任

  出版部编辑 张润山

  “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细节、每一组数据、都要认真审看、斟酌、拿捏,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确保不出错,让新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对编辑岗位最起码的要求。”张润山是这样看待编辑这份工作的 。

  在抗疫报道中,兰州日报夜班团队的编辑们全员在岗,一个都不少。

  报纸夜班工作平时紧张,战“疫”时更甚。作为新闻守夜人,在这段特殊的日子,夜班编辑在每个寂静的深夜,坚守在排版机房,审读着大样上每一个鲜活又滚烫的文字,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把苦难与抗争、感动和希望印在新闻纸上,鼓舞当下、铭刻历史。“疫情以来,晚上通宵改稿,排版几乎成为常态,我没听到一个人抱怨,我想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我们媒体人的职责,更是使命。非常时期,尽管无法到抗疫前线,但在后方,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职责及时传递参考信息,传播战‘疫’正能量。哪怕仅能带来一点点光,亦愿为之奋力前往。”

  眼下,疫情仍未解除,战斗仍在持续。作为新闻“战士”,同样不获全胜不言成功。他说:“我们每一个夜晚的守望,都是为了黎明的到来。”

  我看到

  冲在最前线 用文字与医护并肩作战

  文体部记者 刘晓芳

  “十九场紧迫严肃的疫情防控会议、反复核实过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数字、逐字逐句整理出的采访文稿,都是这场战役留给我的难忘场景和深刻回忆。在采访过程中,每每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和数据时,我恨不得第一时间完成报道,告诉所有人疫情的最真实情况。”这是身为医疗口记者的她面对此次疫情最直观的感受。

  说起家人她有感动,亦存愧疚:“11月4日晚上,突然接到采访任务,因为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家人非常担心。虽说这些年家人已经从开始的不解到之后的了解,再到现在的支持。但是母亲和孩子关切的目光和言语还是让人心里有些许五味杂陈。”

  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就意味着付出与奉献。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为了将更多的医疗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群众,她直面疫情,扛起责任,第一时间传递真实情况和权威数据。

  既然是在最前线,肯定会有“危险”的瞬间。“记得那天,我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门后等待了三个小时,等肺科医院转院过来的病人。如果不是在现场,那种紧张感,是很难体会到的。采访之后,我的很多朋友问我,那么近距离地接触病患安置区害不害怕被传染,我坚定回答‘不怕’,因为防护措施到位。我知道,这时候,深入一线的记者不恐慌,才能引导市民不恐慌。”

  我记录

  微光与平凡 让最真实的兰州与大家同在

  区县部记者 颜娜

  疫情发生后,她是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方方面面的报道之中。因为,她所在的县区部直接对接的是全市各个县区和下属的各个街道社区,而这些街道社区恰恰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这些天她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不少。她每天都穿梭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小区社区,哪里最受市民关注,哪里就会有她在现场采访,拍摄的身影。在这场战役中,还有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也成了她镜头和笔触下的主角。她用影像和文字把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感人故事传递给大家,这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大力量,叫作“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勠力同心共战疫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却也有令她特别记忆犹新的:“有位叫刘武昌的大哥,是一名在兰州的武汉人。他清晰地记得甘肃当时有六批医疗队伍前往支援武汉,对甘肃对兰州他有太多感动,他记得武汉人的76天是怎么在大家的帮助下度过的,他说的那句别人是怎么帮助我们的,我们就怎么来回馈一下大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同心同向,平凡之力,也能汇聚成不平凡的力量。众志成城,绵薄之力,也能构筑坚不可摧的防线。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记者,她用最平凡的视角记录着最平凡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里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最不平凡的力量。这些力量也是我们兰州这座西北偏北城市中最厚重的担当与力量,同时,也是兰州这座城市的真实、温暖与感动。

  我参与

  特殊时期 新媒体当仁不让

  融媒体发展部记者 韩彤

  融媒体发展部是由一群90后、95后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这些年轻的力量迅速施行24小时值班制度投入战斗。要求疫情发生的当天全部到岗,全员参与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工作,韩彤是她们中的一员。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们新媒体的每一个人都很辛苦,因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要同时开展报道,新媒体的速度甚至要更迅速,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好几个微信工作群。除了吃饭时间,其他时间都不敢让手机离开视线,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获取信息、策划选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手机屏、电脑屏之间不间断切换。为了让权威信息及时传播出去,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能快则快,我们发视频新闻的时间常常以分秒计。”

  说起这段时间经历过的采访,“一餐热饭”爱心行动令她难忘。“这场媒体和粉丝的双向奔赴8天,1531份热饭,送给20多个街道社区的抗疫人员,让我既是见证者,又是志愿者。感谢粉丝对兰州日报的信任,让这场爱的传递,整整持续了8天。”

  从疫情初始到现在,她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而是坚守自己的“阵地”,用忘我的付出与无私奉献精神,书写了一个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初心。

  作为党媒报人,我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媒报人同样“铁肩担道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打赢这场战役作出媒体人应有的贡献。他们穿梭在疫情一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着职责、真情,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报道。他们真实记录着一线医护人员、新冠患者、社区干部、基层志愿者的感人故事。

  我践行

  每日步行十公里 只因这份担当

  时政评论部记者 魏奇峰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始终本着不给组织和别人添麻烦的原则,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没拉下一次采访。

  他说疫情期间接到采访任务,最大困难就是出行问题:“我住在恒大山水城,属于榆中县管辖。刚开始随着疫情的复杂和严峻,榆中县按照要求停运了所有的城乡公交车,我只能打出租车到东岗,再坐公交车去采访。后来,全市出租车大规模停运,市上也为了加强‘外防输入’,在城关区的桃树坪设置了交通卡口点,并禁止出租车东行,自己采访只能靠步行,因为写稿需要,还得提着十多斤的电脑包。从家里步行4.5公里到达东岗公交车站。结束一天的采访,还要从东岗公交车站翻过一座大青山,才能到家。加上每日采访所走的路程,一天至少要走10公里以上。”

  在这段特殊时期,为了更好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市政府主要领导一般会选择深夜去封闭管理小区、集中隔离宾馆、大规模核酸检测点等防控一线督导检查,结束后才能回家写稿,通常写完稿件已是凌晨。第二天,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可以说是用实干践行责任和担当。

  我愿意

  守土有责 没有记者能置身事外

  文体部记者 孔德胜

  “疫情防控方面,如果有需要报道的,随时叫我,我随时待命。”疫情发生后,本是体育记者的他主动请缨深入一线采访。之后的这些天,他任劳任怨、服从调派、闻令而动,在医院、在社区、在封控小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面对病毒,任何人都一样会心生恐惧。但在这段时间他却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些疲惫而坚定的医务工作者、耐心宣导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心企业,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兰州加油。

  “新闻行当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采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来自现场,真实的力量也来自现场。因此,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老记者,面对疫情,我必须在场。身为一名党媒的记者,守土有责,是一个新闻人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前几天,有天晚上7点才接到采访电话,要求我7点半就要赶到防疫现场,由于时间紧张我来不及吃完晚饭,带上口罩、立刻从家驱车赶往现场。我觉得第一时间记录和传播真实的信息、温暖的画面,是记者这个职业赋予的责任和荣光,我责无旁贷。”

  时代需要记录者,而正因为有了像他这样记录者的存在,那些真实的色彩才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他记录下个体的坚守,也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温暖。记录下最初的慌乱和无序,记录下过程中的坚定和坚持,也记录下一个城市慢慢向着正常的回归。

  我感受

  37度的乳汁是母爱的温度 也是疫情中的兰州温度

  经济部记者 肖洁

  10月30日,一场为刚刚做过肠胃手术,6个月大的小莯然筹集母乳的行动,在疫情下的兰州温暖传递着。这篇文章是肖洁第一时间经历并采写的。

  令她没想到的是,消息发出后的十二个小时内,小莯然的妈妈居然接到了1000多个帮助电话。其中不仅有我市各县区的宝妈,还有广州、青岛、北京等城市的好心人,他们中有救援队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医生、警察、教师等各行各业的宝妈宝爸们,有联系要送母乳的,也有想帮忙送奶粉的,还有各种出主意想办法的,大家都是为爱凝聚在一起,这让她十分感动。现在小莯然已经有足够的母乳储备,分别来自救援队志愿者的筹集和本小区宝妈的捐助。

  对于这场温暖的传递,她有着自己的想法:“从我得知这件事到发稿,一共只用了12小时,没想到居然有如此多的好心人加入其中。这让我充分感受到疫情中,我们的城不是冰冷的,因为这座城里的人将温暖无限传递,我很欣慰,我记录着大爱,感受着温暖。母乳,还有个很温暖的别称叫37度的母爱,这些爱心妈妈们平凡普通,她们为宝宝雪中送炭,她们给身边的人希望和力量,她们捐出的母乳意义非凡。37度的乳汁是母爱的温度,也让这座城更加有温度,让我们一起为爱坚持!兰州,加油!”

  我懂得

  95后的她 用行动彰显成长与担当

  融媒体发展部记者 安若璇

  “我入职第三天疫情就暴发了。”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记者,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安若璇来说注定不平凡。在疫情发生后,这个95后的小姑娘一直时刻准备着。但这份压力,对于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她无疑是个挑战。第一天,她就被安排采访大学生志愿者,她见证了这些大学生的勇敢和无畏。还没来得及歇息,又迅速了解现在和未来疫情防控重点,第一时间制作了最新的疫情防控指南,文字记者变身主播,各种挑战接踵而至。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她每天关注各类新闻,为部门搜集选题策划。坚持每天编发稿件,希望第一时间把她看到的一线故事传播出去。

  说起这段时间的感悟:“采访那位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的触动很大。这些天,前辈们为战胜疫情无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我的触动也很大,让我有了更坚定的力量。同时,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次疫情报道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与疫情进行战斗,但是我愿意用手中的笔、相机去记录下他们战胜病毒时的英勇形象。”

  记者是一个有担当、有热血的职业。追问真相,能带来力量;传播温暖,能够带来希望;守望现场,能够坚守信念。这场疫情让我们一起见证了她毅然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用行动彰显了年轻记者的成长与责任、奉献与担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
  •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
  • 兰州天水逐步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复诊复市 兰州天水逐步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复诊复市
  •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奋战在全省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一线新闻工作者致慰问信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奋战在全省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一线新闻工作者致慰问信
  • 【开局“十四五”】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开局“十四五”】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 【甘快看】兰州市环卫部门出动8700余人铲冰除雪 清扫树叶冰雪1027吨 【甘快看】兰州市环卫部门出动8700余人铲冰除雪 清扫树叶冰雪1027吨
  • 【甘快看】兰州黄河家园难忘的18天 我们都为你记录下来了 【甘快看】兰州黄河家园难忘的18天 我们都为你记录下来了
  • 【甘快看·短视频】永远是个兵 【甘快看·短视频】永远是个兵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天水麦积消防 奔赴“疫线”
2   风雪无阻!这对老夫妇连续18天送来“热
3   甘肃省已有四批共18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4   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场
5   “改旧”和“育新”并重 加快新旧动能
6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
7   兰州市累计解除隔离882人
8   “蓝天卫士”守护市民健康安全 ——记
9   黑科技让防疫更“智慧” 24小时监测不
10   张掖甘州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11   累计核查车辆28万余辆 兰州公安交警把
12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
13   甘肃省疾控中心提醒:做好冬季呼吸道传
14   甘肃累计13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15   甘肃省将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复诊复市 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