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意满人间——白银会宁县开展国土绿化工作侧记
原标题:不负绿意满人间
——会宁县开展国土绿化工作侧记
魏永刚
曾经,会宁旱塬突兀,深沉的苍黄,把脚下这片土地浸透。
奋斗,一次又一次的你退我进,一次又一次的起早贪黑,“红嘴山”记录着往昔的汗滴,全民携手绿化,挺立着旱塬不屈的脊梁。
崛起,“连点成线,到积线成面”,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交通干线和绿色青山“四绿”建设如火如荼,会师大地的绿色一年比一年多,绿意一年比一年浓。
如今,这里山川变了模样,绿色点亮了梦想!
变绿,是感人的故事
绿了荒山,白了头,春染今会州;翠满旱塬,叠千秀,诗意满人间。
探索、奋进、拼搏,这里有一个故事,因为绿色的名字而被后人传唱——“红嘴山新愚公”郭富山,就是用生命树立绿色丰碑的典范。
从1964年开始到1987年辞世,他用自己的心血和骨气,把根插在了红嘴山上,二十三年如一日,他用扁担挑起了脊梁,用铁锹绿化了山川。他用那双瘦骨嶙峋、长满老茧的双手挖山造林,锲而不舍修筑反坡梯田125亩753块,移动土方42000多方,栽植各种树木38400多株,铁锹、镢头磨秃了30多把,扁担磨断了20多根,水桶用坏了20多个,使昔日“遇雨滑如油,逢旱渴死牛”的红嘴山变成了“花果山”,创造出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奇迹。
这个故事,成为这里的人们前赴后继追求绿色最鲜明的符号、最生动的注脚。
变绿,是辉煌的历程
如今的会宁,旱塬上凸起闪烁的星光,绿意点点,醉意满满,可谓是:处处好风光。
曾记起,这里黄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地道道的苍黄,原汁原味的贫苦,人们因为追逐绿色的向往而前仆后继、亘古不息。
多年来,会宁人用他们的执着在黄土高坡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扮靓了山河大川。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完成生态建设工程45.046万亩(造林37.046万亩,种草8万亩),新增更新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55万亩;高扬程灌区农田林网建设0.2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1.7万亩;千村万户绿化工程4.4万亩;道路绿化1.062万亩;荒山造林11.3万亩;大环境绿化0.93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7万亩;天然林缘区人工造林0.2万亩;退耕还草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8%。
变绿,是永恒的理念
家在会宁县平头川镇双头村的魏义君告诉笔者:“退耕还林发放补贴,不但让山更绿了,生活也变得更舒坦了”。
据了解,2020年会宁县16个乡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万亩,7个乡镇将实施退耕还草2万亩,此外,该县将以铁木山森林生态保护区、东山森林公园为重点,以华家岭水源涵养区、韩家砭林场为补充,实施天然林缘区人工造林0.1万亩,同时,倾心打造好柳湖公园、312线段生态绿色长廊等重点生态工程。
今年会宁县将力争完成国土绿化共计18万亩,力争打造55个村庄绿化示范点、新增城区公共绿地17.8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届时,会宁县将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完整、结构层次丰富、网格覆盖全面”的生态建设总体格局。
变绿,是书写的传奇
会宁,这里因“绿”的装饰,让荒山变了模样,也让生活点亮了梦想。
行走在会师大地的山山川川,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景在画中,处处生机勃发、绿意盎然,令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笔者来到会宁县大沟镇,看到刘沟村包村组长陈鹏正在和大家一起,在山坡上忙着植树,他说:“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广种树、种好树,不断提高人居大环境绿化、美化水平,为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添绿增秀。特别是在植树节等其他适宜绿化时间段,通过选用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结合的造林模式,做好整修坡面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扮靓乡村形象做出积极努力”。
在会宁,把绿色融入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不变的节奏,一种固定的旋律,通过牢牢守住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两条底线,坚持“兴林”与“富民”并重,持续优化空间生态绿色布局,让绿色真正成为装饰圣地最唯美的符号。
这方水土,因为干涸、落后,曾经饱受挣扎。如今,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青山绿水”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新闻
- 2017-11-23白银靖远:育苗基地绿意浓
- 2017-04-06绿意渐浓书锦绣——白银市白银区大环境绿化工作综述
- 2016-12-28涵一树浓浓绿意 焕税苑勃勃生机———景泰县国税局党建工作掠影
- 2016-10-27白银会宁县老君坡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让旱塬焕发润泽的绿意(图)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