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酒泉

浓浓文化味 深深乡土情——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纪实

21-08-25 08:4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浓浓文化味 深深乡土情

  ——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纪实

银达镇艺术团体进行文艺演出。

当年“八奶奶”学文化的情景。(翻拍图)

如今,银达镇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银达镇肃云山庄农家乐外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美丽的银达镇六分湿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达镇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水鸟翻飞、鱼翔浅底,碧波荡漾、水草丰茂……走进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湿地公园,恍如步入江南水乡。遥看祁连雪山,近观湿地美景,南国风韵、塞上风情在这里邂逅交融,银达“戈壁水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里还有一张响亮的名片——红色银达。

  66年来,银达人始终坚守“红色文化”之魂,做足“文化育民”之功,走出了一条深深扎根于田野,散发着浓郁乡韵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毛主席支持我们学文化,决不做‘睁眼瞎’”

  进入银达镇银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毛主席按语广场。广场上,绿树掩映。鲜花簇拥着的毛主席铜像,庄严肃穆。铜像后面,红色的按语碑上字字醒目耀眼。四周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地将银达村66年的乡村文化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新中国成立初,翻身得解放的银达农民积极投身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大潮。由于看不懂书、识不得数,学文化成为当地农民最迫切的需求。“为学一个字、耐守半夜寒”“吃罢饭,洗了锅,抱上娃娃上冬学,不但学识字,还要学唱歌”,就是当年银达农民业余生活的形象描述。

  在轰轰烈烈扫盲的同时,银达还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民们创建了自己的业余剧团,《红布条》《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张莲英入社》等戏剧曲艺唱得红红火火,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4年,当地干部车宏彰、黄显德撰写的《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收到了成果》在《甘肃日报》上发表后,银达农民业余学文化促发展的经验,被作为我省合作化的先进典型加以推广,并且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毛主席亲笔写下了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光辉按语。

  “连党中央都表扬了,银达人学文化的热情能不更高吗?”

  “领袖的关怀,按语的光辉,无疑为银达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使银达乡变成了全国闻名的‘文化乡’。”银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建军介绍说,全乡人民欢欣鼓舞,掀起了业余文化教育的新高潮。扫盲班、耕读班、夜校、民校,形式多样,越办越好,出现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学、夫妻互帮,人人学文化、家家读书忙的动人景象。

  1958年,银达全乡80%的青壮年都摘掉了文盲帽子,小学学生数量也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04名,猛增到38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0%。当年,银达乡扫盲工作通过省里和国家验收,成为酒泉第一个“无文盲乡”。

  此后,银达人学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毛主席按语广场,有一面文化墙生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银达村“八奶奶”学文化的事。

  “毛主席支持我们学文化,决不做‘睁眼瞎’!”当时,何玉芳已年过60岁,但耳不聋、眼不花,学习的劲头非常足。她联合许宗兰、桂月珍、李月兰、郑秀英、杨春花、李茹兰、钟秀美7位老大娘,成立了“八奶奶”学习班,生产队还为她们配了教师。

  “母亲养育了8个孩子,但仍然每天抽空学习,经常向三哥请教字怎么写,这对我影响非常大。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母亲了不起。”李茹兰的儿子李丰斌说,几年下来,“八奶奶”人均识字800多个,基本能看书读报,何玉芳、桂月珍还学着作诗。

  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个个精彩的好故事……伴随着王建军的生动讲述,记者仿佛被带回到那个火热的求知年代。

  “我们学文化、演文化、用文化,样样出色”

  每天茶余饭后,77岁的银达村村民方三祥总会拿出板胡、二胡,约上三五好友练上几段秦腔。有演出时,他也会登台表演。

  方三祥曾是村里的文艺老骨干。他说,毛主席题写的按语,不仅令当时的银达农民兴奋不已、热情高涨,也在一代又一代银达人心里埋下了渴求知识、尊重科学、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种子。在这之后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聪慧的银达人坚持用和谐文化引导和创造农民的和谐生活,用农民群众的和谐生活寻求和谐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形成了政府倡导、社会赞助、群众自愿,个人与个人、家与家、村与村、组与组联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模式。

  “我们学文化、演文化、用文化,样样出色。”银达镇文化站站长赵曙光说,乡亲们从田间干完农活,从鸡舍、牛栏、羊圈中走出来,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唱自乐。这里,5岁孩童、7旬老人、祖孙4代同台演出的景象层出不穷。

  寒来暑往60余年,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以庄稼汉的喜怒哀乐为内容的文艺节目常演常新。无论从何处来,只要一上舞台,他们就是农民兄弟眼中的“大明星”,唱农民爱听的,演农民爱看的。

  一支能编、会导、善演、能说、会唱、善舞的农民群众文化队伍在银达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镇建成3个农民业余艺术团,1个农民体育协会,10个自乐班,14个歌舞班,14支社火队,14支体育代表队,136个家庭演唱队,82个村民小组成立了文艺演出小组。业余艺术团自编地方戏21种180多部,创新传统社火25种,民间曲艺11类,民间舞蹈7种,累计演出达到3500多场次。

  各村也在镇里的精心组织下,利用农闲业余时间,不定期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节目和自乐班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银达和佘新两个村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传统基础良好。

  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银达村农民业余艺术团,长期根植于农村,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他们结合形势任务,把本村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通过秦腔、陇剧、眉户剧、快板、小品、表演唱等形式,形象生动、轻松活泼地表现出来,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走出了酒泉、搬上了荧屏。艺术团创作的眉户剧《摔罐》曾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勤劳致富多光荣》《追猪》等7个剧目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播放,银达独有的“地蹦子”“灯笼社火”“赶驴”等地方特色鲜明的社火品种,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有一批优秀的乡土文艺人才,群众文化才能长久、持续发展。

  赵曙光说,银达镇一边大力发展文化队伍,一边加强培训引导,落实人员、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主动联系邀请专家举办文学写作、剧本创作、表演、化妆、科技讲座等培训班600多期,受训人员累计达到8000人次;形成了一支拥有1500多人的文艺骨干队伍,使全镇各村组有了文艺骨干,发展各种文化户2300多户。在乡土文艺人才的带领下,当地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民达1万多人。

  与此同时,银达镇也涌现出了戏曲表演者唐秀珍、民族乐器表演者运学艺、舞美设计师陈忠瑚、民间手工艺人杨忠贤等众多文化能人。

  “文化人既是文明新风的传播者,也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龙腾虎跃、锣鼓喧天……今年6月11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银达镇第七届农民文化体育艺术节开幕。在连续8天专场演出中,戏曲、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来自全镇的16支代表队为观众送上了文化盛宴,全方位展示了银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体现了3万多名银达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屈不挠、勇于奋进的时代风采,谱写了银达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最终,经过专业评选,银达村代表队脱颖而出,不仅斩获舞蹈类特等奖,而且还获得戏曲类、快板类、小品类,以及优秀文艺类节目集体奖等奖项的一等奖。

  基层文化活动贵在坚持。党翠芳是银达村土生土长的文化能人,担任银达村业余剧团团长,她积极投身农村文化事业,逐渐成长为甘肃省群星艺术家和银达乡村文化的“领头雁”。

  “我们的技艺是艺术团的前辈们教的,有义务也必须为银达培养更多的人才,让红色文化传承得更广、更久远。”党翠芳欣喜地告诉记者,最近银达村农民业余艺术团新加入了4名年轻演员。

  人才队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对此,银达村新建红色文化人才实训基地,配备了专业授课师资,定期开展声乐、器乐、戏曲、编剧、社火等专题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编排、会器乐、能演出”,常年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文艺骨干,繁荣农村文化,使红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下地是农民,上台是演员。在银达,文化人既是文明新风的传播者,也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银达镇党委书记赵泽金说,66年的坚持,从学文化到用文化,文化改变了银达乡村的风貌,达到了“文化沐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文化在银达催生出文明之花、结出了富裕之果。

  赵泽金说,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重塑社会文明新风尚。银达农民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紧跟时代步伐,以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为主旨,进一步引领重塑了社会文明新风尚。以文化能人王桂兰的拿手好戏《全家满意》《摔罐》来说,内容来源于当地真人真事,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其倡导的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理念,也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其次,丰富了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农闲时节,银达农民都会三五成群聚集在文化活动中心,或锣鼓家什一敲,来一段铿锵有力的戏曲;或翻阅新到的报纸杂志,汲取新鲜的知识养料;或相约杀两盘象棋,在娱乐中抖落一身的疲惫……村民们说:“大伙聚在一起娱乐,不光图开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这一桥梁纽带,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增长见识。文化活动是我们离不了的生活调味品。”

  再次,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以蒲春云、贾光明、方秀兰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带头学科技、用科技,率先尝试新品种、新技术,拿自家的承包地搞试验田,开鱼塘、建鸡舍、办工厂,成为致富带头人。现在的银达,既是文艺骨干又是致富带头人的能人比比皆是:银达村村民王国军带动村民流转土地1400余亩,搞起了洋葱、娃娃菜的机械化种植,不仅舞蹈跳得好、乐器玩得溜,种菜也是一把好手,妥妥的致富带头人;佘新村业余艺术团负责人张志明,除了带领村民搞演出,还办起了银新园度假村……

  在文化能人带动下,银达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畜禽饲养、高效精作制种、蔬菜种植三大支柱产业,正在全力打造城郊“菜篮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治沙铁军缚“黄龙” 石羊河林业总场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治沙铁军缚“黄龙” 石羊河林业总场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 甘肃省出台行政执法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方案 首选非强制人性化执法方式 切实解决多头执法等问题 甘肃省出台行政执法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方案 首选非强制人性化执法方式 切实解决多头执法等问题
  • 任振鹤在兰州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强调  弘扬甘肃精神 绘就秀美山川 努力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赋能发展 任振鹤在兰州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强调 弘扬甘肃精神 绘就秀美山川 努力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赋能发展
  • 尹弘在省工信厅调研时强调  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 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尹弘在省工信厅调研时强调 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 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兰州:暑期实践小学生走进“火焰蓝” 自律榜样在身边 兰州:暑期实践小学生走进“火焰蓝” 自律榜样在身边
  • 兰州市将加快建立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兰州市将加快建立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 【陇拍客】迭部更古村:无公害蔬菜喜获丰收 【陇拍客】迭部更古村:无公害蔬菜喜获丰收
  • 瓜州:“福禄花田”绽放乡村振兴五彩画卷   瓜州:“福禄花田”绽放乡村振兴五彩画卷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犯下恶行潜逃17年终在西宁落网 陇南礼
2   嘉峪关:大力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3   金昌市营造一流环境助力经济发展
4   临夏康乐县纳沟村的美丽“蝶变”
5   让数据多跑路 让百姓少跑腿——甘肃省
6   武威市2021年国土绿化任务全面完成
7   甘肃省落实“十个一”举措全面推行林长
8   治沙铁军缚“黄龙” 石羊河林业总场生
9   今日12时起 G341线白银至中川段主线试
10   兰州市城关区:疫情期间发现各类价格违
11   今天“低碳日” 市民可免费乘坐水上巴
12   兰大2021本科新生大数据发布 最小15岁
13   兰州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14   兰州市城关区加入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15   2021年甘肃省“园丁奖”拟表彰对象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