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谱写新篇章 砥砺前行奋进新征程】文化瑰宝放异彩
原标题:文化瑰宝放异彩
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参观
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
敦煌研究院新媒体团队在探讨打磨新媒体产品。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雪糕”受到游客喜爱。
年轻一代加入壁画修复保护工作。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敦煌莫高窟,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崔亚明
备受关注、备受关爱的敦煌莫高窟,因其不可复制却又无比珍贵,而令世人牵肠萦心。
独一无二的敦煌莫高窟虽不可复制,但在保护、研究、弘扬过程中形成的方法、经验、理念却可以复制,并值得大力推广。
负责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的敦煌研究院,在70余年深厚积淀基础上,正全力以赴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而这正是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视察时提出的殷殷期望。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应有贡献,是责任,更是担当。敦煌研究院,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义不容辞肩负起重任,奋力前行。
守一不移 树典范
“是你们,守一不移,不断开拓创新,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在石窟保护管理、文化研究、旅游开放等方面树立了极具意义的典范。”
—一名文物爱好者留言
8月中旬,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直射地面。
莫高窟第231窟内,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张伟,身着厚厚的深蓝色工作服坐在一张小凳上,小心翼翼修复着脆弱的病害壁画。即使窟外温度高达35摄氏度,窟内依然凉意阵阵,待久了只觉浸骨。而张伟这个高大汉子在20多年时间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或俯身,或仰脖,每天一点一点地重复着这件比绣花还精细的工作。
在他身旁,去年4月刚刚入职的赵一君,正用学画的手拿着细针一样的工具修复着地仗层的一处残破。
一个个洞窟,一年年青春,一代代传承。
“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害将是不可逆的。”张伟说,“好在我们身后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提供支撑。”
8月11日,在国内首个用于文物劣化机理研究的大型多场耦合实验室内,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介绍说:“这个实验室将仿真与模拟试验技术成功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探索文物劣化机理,为主动预防保护奠定基础。”
另一间屋内,一方巨大的屏幕闪烁着不同的颜色,莫高窟当日开放的69个洞窟全部显示为绿色,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的巩一璞介绍说,当某个洞窟的温度、湿度或是二氧化碳超标,指示灯将显示为红色,提醒及时关闭洞窟。这一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准确掌握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六处石窟的洞窟环境变化,提前预警各种威胁。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在初步建成石窟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开展甘肃石窟监测中心预研究,目前已经向省文物局提交建设方案。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健全世界文化遗产的立体保护体系。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莫高窟这样一座千年艺术宝库,国家高度重视、省上不遗余力支持,敦煌研究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敦煌研究院成功申报并开展“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等多项国家文物遗产领域重大项目,获批专项研究经费超过6000万元。
科研平台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在甘肃省政府的支持下,甘肃省科技厅整合甘肃优势资源,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联合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修订《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携手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召开“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线上研讨会。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做好莫高窟等甘肃省内重要石窟保护工作的同时,敦煌研究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托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计实施为一体的产学研用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模式,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260多个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项目,并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
一事一生 建高地
“你们扎根西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断用卓越的研究成果占领学术制高点,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一名来自广东的大学生留言
7月底,《敦煌研究》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期刊奖,《敦煌艺术大辞典》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
“这是对敦煌研究院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的鼓励和肯定。”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主任杜鹃第一时间和朋友分享了这一喜讯。
颁给《敦煌研究》的获奖词是对创办这一期刊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工作的高度总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民族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敦煌研究院步稳行远,从不懈怠。近两年,相继开展了“敦煌中外关系史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优秀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俄藏敦煌文献叙录》《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等学术专著10余部。
为加快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敦煌文化遗产研究的新格局,敦煌研究院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进敦煌学学科建设,为敦煌学研究源源不断培养人才。
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吸引了一批优秀学者加入。
美国学者史瀚文是工作在敦煌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已在这里生活数年的史瀚文表示,“敦煌很独特,研究院是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我很喜欢这里。”他拿出自己最新的工作成果,一本厚厚的即将结集出版的《国际敦煌学学术资源汇编》,他说,“我的使命是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敦煌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通道,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敦煌。”
从事历史民俗学研究的根敦阿斯尔博士在日本留学17年,敦煌犹如一颗磁铁吸引着他,经过在法国等国考察后,最终他做出了在敦煌从事研究工作的决定。今年5月1日,他成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员。“这里的学术环境在国际上有口皆碑,学术资源丰厚,非常有利于学术研究。”根敦阿斯尔的妻子也即将毕业回国,他俩决意一同扎根敦煌。
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多角度开展研究工作,并结出丰硕成果。
莫高窟第341窟内,余音正和同事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数字化成果可进行多元化的深度加工、整合和集成,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展览展示,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出大漠戈壁,面向全球。”
“我们不仅在莫高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同时还为国内1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数字化技术把不可移动文物的深厚内涵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文物的数字之门。
近两年,敦煌研究院积极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组织启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示范项目建设,现已完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数据库。这为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奠定了基础。
一项项研究成果的问世,见证着敦煌研究院为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风景无边 广弘扬
“我深深被敦煌艺术所震撼,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让我切实感受到国家强、民族强、人民强。”
—一名来自北京的游客留言
“千年莫高窟变得年轻可爱了。”
8月12日,来自北京的刘阳在莫高窟参观时,兴致盎然地通过手机上的“华为河图”与九色鹿“互动”合影。借助新技术,千年石窟以另一种方式“活”起来,壁画上的一个个形象、一个个故事跨越时间、空间界限,跃动在观众面前。“洞窟实景与虚拟画面对比着看,感觉有趣又印象深刻,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正以流行音乐、游戏、漫画等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相继推出《敦煌岁时节令》《和光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数字媒体品牌和“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敦煌诗巾等数字创意传播项目,以及“莫高窟窟内文物窟外看”的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据杜鹃介绍,2020年敦煌研究院全媒体平台游览量达2.35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真正使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成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生动实践。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做了各种尝试。”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敦煌研究院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持续扩大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宋淑霞和同事一道,借鉴各种文化元素、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线上推出“画中有话”等新媒体作品,线下设计推出了“莫高学堂”研学课程等。
展览展陈活动是弘扬敦煌文化最直观的方式。敦煌研究院近年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0个省市举办敦煌艺术展览。这一系列展览展陈,成为受众了解敦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达到了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效果。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柬埔寨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2019年8月31日,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首播。“两窟”间这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展现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这是敦煌研究院探索创新敦煌文化传播路径、呈现方式、传播模式的一次有益实践。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认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是新时代莫高窟人的使命担当。
一代代莫高窟人择一事、终一生,把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正在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相关新闻
- 2014-09-10民族文化瑰宝——甘南碌曲锅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