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点亮精神之光的“跨时空对话”——兰渝红色文化城际交流活动侧记
原标题:一场点亮精神之光的“跨时空对话”——兰渝红色文化城际交流活动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这只铅笔是我最珍贵的礼物了”“世界上最好吃的是大豆”……
1949年9月6日,重庆“小萝卜头”宋振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遗骸被发现时,手里攥着一小截铅笔。
1943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写给4岁的“小狱友”罗力立一首《大豆谣》儿歌,因为出生8个月就被关进监狱的罗力立说,世界上最好吃的是大豆。
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坚强。一场对话,两座城市,跨越时空,红心汇聚。
7月21日至7月22日,南北小萝卜头“跨越时空对话”兰渝红色文化城际交流系列活动在重庆举办。
相聚在歌乐山下,“宋振中”说起了狱中老师教给他的俄语,“罗力立”讲起了狱友王洛宾写给她的《大豆谣》。7月21日晚亮相的南北小萝卜头“跨越时空对话”实景片段表演,将两位小英雄的事迹融合在一起,拉开了兰渝两地文化交流的序幕。
7月22日晚,兰州本土原创儿童剧《大豆谣》首次在重庆上演。该剧改编自革命烈士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之女罗力立撰写的同名纪实文学。1940年,罗云鹏、妻子樊桂英和他们才8个月大的女儿罗力立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活着的小萝卜头”罗力立生活了6年之久。罗云鹏在狱中牺牲后,1946年罗力立与母亲被救出狱。
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小平介绍,《大豆谣》是兰州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剧目。从2019年启动创作到去年搬上舞台,已成功在全省各市州公演20余场次,近4万名观众观看演出。
此次重庆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都被罗力立的故事吸引着。作为红色题材的儿童剧,《大豆谣》在主创团队的精心创作和精彩演绎下,以真实情节吸引人,以童声童语感染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我们在打磨剧本的过程中,极力避免宣教式的话语,坚持用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语言习惯来呈现情节,比如贯穿始终的《大豆谣》歌曲,罗力立梦境里小老鼠送食物等,还有穿插其中的小儿歌,都是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故事。”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豆谣》编剧铁燕说道。
“这部剧生动感人,很有教育意义。”和孩子一起观看完《大豆谣》后,重庆市民胡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在祖国大西北也有一个‘小萝卜头’。我希望孩子通过这部剧,了解更多历史。”
剧中展现了一个细节,罗力立的父亲为女儿改名,将原来的“丽”字改为“力”,“俐”改为“立”,寓意着罗力立要“有力量站起来”。罗力立在接受采访中说,“这个名字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齐平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他说:“细节真实带来的震撼力让这部剧饱含着丰富的内涵,不论是父亲给罗力立改名,还是剧中的‘大朋友’胡润宝用毛衣给罗力立做成玩具球,这些真实的细节还原了历史的原貌,才能真正打动人。”
火花在碰撞融合中激发,技艺在切磋互鉴中提升。兰渝两地的戏剧艺术家们通过此次活动,在红色儿童剧的创作中获得新的启发与灵感。
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梁东华担任南北小萝卜头“跨越时空对话”实景表演的导演。欣赏完《大豆谣》后,梁东华给予了高度评价:“整部剧十分流畅,小演员们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我们话剧院的儿童剧大多采用成人演员,很少请孩子演话剧,但这部剧的儿童演员演得有模有样,台词清晰,情感表达丰富。”
“能够将兰州本土原创的作品带到重庆这座红色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我感到特别激动和自豪。希望兰州本土的儿童剧可以越走越远,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历史,从中受益,获得力量!”《大豆谣》导演杜林宏说道。
相关新闻
- 2021-07-23兰渝红色文化城际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大豆谣》精彩上演感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