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端午到,粽香满金城

21-06-11 08:5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原标题:端午到,粽香满金城

  晏家坪街道南院社区举办包粽子比赛 周栋楠 摄

  和政路幼儿园小朋友乘“龙舟” 葛 强 摄

  雁园街道雁东社区举办“甘肃非遗进社区·浓情端午制香包”主题活动。 颜 娜 摄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等。每当端午来临,不仅天气渐趋炎热,万物欣欣向荣,燕子归来,掠空呢喃,沙枣花开更是香飘数里,还有芍药盛开姹紫嫣红。近日,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接受了本报采访,讲述了有关端午节的诸多趣闻轶事。

  腕系五色丝线,身戴七彩荷包

  “实际上,古人把五月看作是阴气达到极端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生。就是因为毒虫趁势滋生,疫病时有发生,于是古人把五月五视为‘恶月’‘恶日’。古人积极应对‘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沐浴洗毒,以雄黄酒避毒。于是,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除瘟避毒、卫生防疫的节日。”

  “很早以前,每逢五月初四,兰州城各家各户都会让水客子把缸瓮挑满水,因为那时认为初五那天水里有毒不能挑水。”他说:“傍晚,把大门外的街道和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五月初五清晨,人们还会在大门内外洒上清水,大人小孩都梳洗干净,用雄黄酒涂抹鼻孔、耳朵、眉心,在男娃娃的额头画一个‘王’字。孩子们手腕上必定系五色丝线,象征‘五毒’,男系左腕,女拴右腕,同时还要戴上荷包,用以避邪驱毒。”

  据邓明介绍,那时讲究人家的小孩,荷包都是成龙配套:后背戴老虎形大荷包,借其雄风,吓退邪恶;胸前戴着两条小荷包,一条为癞蛤蟆(蟾蜍)、大头蝎虎子(蜥蜴)、蝎子、长虫(蛇)、蚰蜒(蜈蚣),俗称“五毒”;另一条是金瓜、黄瓜、寿桃、辣椒、佛手等时令果蔬及吉样果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

  “那时,还有调皮些的男娃娃会以抢荷包为乐,被抢的小孩就会哭着回家,奶奶和妈妈就哄着说‘抢了就抢了!明年给你再缝个更大的、更香的。’”邓明笑着说:“早在节前,老奶奶、年轻媳妇、小姑娘各呈才艺,用彩绸、香草缝制各种图案的荷包。小女孩缠粽子荷包,用硬纸片折为三角体,大小不等,内装香草,用五色丝线缠绕,使之红绿相间,构成美丽图案,其下坠小珠流苏,其上拴系,可挂于胸前,互相比美。讲究的人家,还要在上屋悬挂《钟馗捉鬼图》,两面配以与端午节有关的对联。桌上瓶插沙枣花、芍药花。香味四溢,瑞气盈室,邪气毒物自然不敢侵入室内。

  古人“截蒲为剑,割艾作旗”

  “五月初五早上,农民会走街串巷,吆喝声充斥深巷‘艾哟!艾哟!插上!插上!’‘杨柳!杨柳!插上!插上!’唤醒市民,买上把,插在门头。”邓明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这正是古人‘截蒲为剑,割艾作旗’‘以禳毒却鬼’的遗俗。艾,兰州野外有的是,而蒲则是南方的植物,就用柳枝来代替,取其叶细长似刀剑之形。认为门头插上艾、柳,可以辟邪驱毒。同时,南山农民会背着装满蕨菜的背斗,吆喝‘啊呕蕨菜!’居民总会买上一把,调为凉菜,做应节的小菜。这盘小菜味微苦,其中却有种独特的香味,还有解热、利尿的作用。那时,还有菜贩挑着浅子,装着新摘的花缨萝ト、小番瓜,高声叫卖。”

  对于兰州人来说,端午节的应时食物、饮品为粽子、晶糕、绿豆糕、鸡蛋糕和雄黄酒。棕子用芦苇叶包裹糯米红枣煮熟而成。晶糕的主料是糯米,嵌入红枣、玫瑰花,蒸熟,镇压使瓷实,切片红白相间,晶莹可鉴,故称为“晶糕”,抹上蜂蜜,撒上白糖而食。

  邓明说:“这种食俗,从清道光咸丰年间,兰州回族诗人马世的《角黍》中可以看到:朝来玉粽又同尝,节届天中兴倍长。本是泰抟三角好,居然粉斗一团香。采菱人至形相似,新艾糕成味并芳。却爱多缠菰叶好,儿童争食最清凉。”

  “绿豆糕,用绿豆粉为包皮,白糖豆沙为馅烤制而成,绿豆性凉,败火。”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一挥,好似面前已经摆上了应节的各种美食:“各家蒸好粽子、晶糕馈赠亲友,相互祝贺节日,也有夸耀烹饪技艺的意思。同时,少不了饮雄黄酒,因为此酒有解虫蛇毒、杀虫驱痰的功效。是日,善奶奶到上沟姑姑堂上供拈香磕头,上些布施,在院内大铁炉内焚表,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全家安康。中午进斋饭。堂里的尼姑们则在大殿里做法场,诵经祈祷,祈求菩萨保佑,镇恶驱疫,天下太平。”

  兰州人无“兰汤”而入泉湖

  传说,法海和尚就曾教唆许仙在端午节那天让白蛇娘娘饮用雄黄酒显了原形,吓晕了许仙。法海不吃斋诵经,多管闲事,搅散了一桩美满婚烟,人们对他憎恨不已。因此,这一天兰州各戏院还会上演《白蛇传》以应节俗,观众定然比往日多了许多。

  “抗战时期,还将五月初五定为了诗人节,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会召集省城各界诗人,他们的年龄加起来有一千多岁,组成千龄社雅集赋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激发民众抗日救亡。”邓明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甘肃省秦剧团还会于端午节上演新编秦腔《屈原》,在演绎节俗的时候开展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为,当时正在抗美援朝的非常时期,正需要这种精神。”

  “相传五月初五兰州的河溪泉湖为天降药水,那天男女老少都要沐浴,这样就不会生疔疮。”他说:“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盆洗浴,至少要洗头洗脚。男人们要去河溪泉湖洗浴,最常去的是莲花池,即后来的小西湖。而兰州黄河两岸的郊区农民则在黄河中洗澡儿(游泳),各显技艺,有的‘踩水夹膀子’,有的‘死人淌板(仰泳)’,充分显示了黄河之子剽悍的个性。有的抱着羊皮袋游泳,水性不高的人则借助‘救生圈’游泳。”

  “这正是古代‘兰汤沐浴’习俗的遗留。”邓明表示:“屈原《楚辞》就有句‘浴兰汤兮沐芳华’。《大戴礼记》则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为香草,古人在五月初五有煎兰汤沐浴的习俗,目的是为了除病驱瘟。兰草生于南方,兰州无兰草,无法在‘兰汤’中沐浴。那么广阔的兰州河溪泉湖则成了兰州人沐浴的场所。”

  兰州方言还有“癞蛤蟆避端午”一说。说是端午这天,“五毒”之一的癞蛤蟆(蟾蜍)躲避而不鸣以逃生。人们在方家窟沱(红泥沟口大水坑)、新华巷窟沱中捕捉癞蛤蟆,将墨锭插入其腹,阴干后,涂抹可治痈疽、疔疮。

  邓明说:“总之,端午节是古代农耕社会为适应气候变化,抗御病虫害侵袭而形成的一种节俗。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先民对大自然认识有限,于是多了些神秘色彩。”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级“国字号” 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级“国字号”
  • 陇上生态明珠 森林宜居家园——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陇上生态明珠 森林宜居家园——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 沙坡头景区与您相约 为全国中高考学子及教师送“优惠” 沙坡头景区与您相约 为全国中高考学子及教师送“优惠”
  • 居家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甘肃建设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居家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甘肃建设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天水:书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天水:书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 甘肃省军区兰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甘肃省军区兰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 省委书记尹弘主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 省委书记尹弘主持
  •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七一”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七一”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临夏州赴济南推介河州牡丹
2   6月10日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
3   2021年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
4   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级“国字号”
5   聚焦15个方面 甘肃省制定意见强化祁连
6   报告显示:六成游客到达甘肃后打卡兰州
7   非遗 乡村振兴的文明产业
8   兰州市委政研室召开全市政研系统党史学
9   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
10   【黄河时评】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11   【看法】景区门票降价成新常态
12   【兰山论语】学好“四史” 淬炼“四心
13   评论:在勇于担当中砥砺奋进
14   陇上生态明珠 森林宜居家园——平凉市
15   活跃在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小脚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