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交出西部科技创新亮眼成绩单
原标题:甘肃:交出西部科技创新亮眼成绩单
甘肃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供图
甘肃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供图
1229家
甘肃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29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3个。
◎邸 金 杜 英
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甘肃,这片传承千年文明与辉煌、厚植科技底蕴与创新基因的土地,凭借座中六联的区位优势,不断谱写创新故事。步入新世纪,甘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持续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壮大创新平台“强磁场”
重离子事业奠基人杨澄中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盛彤笙院士、“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沙漠学先行者朱震达院士、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秦大河院士、“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科学家和团队扎根甘肃,在国家最需要的领域精耕细作,建立了核物理、冰川冻土、防沙治沙、土遗址保护等一大批优势学科群。
作为胡焕庸线以西科技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固体润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等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科技“富矿”源源不断地为甘肃输送人才。生物技术、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不断刷新陇原“低投入、高产出”的创新“成绩单”。“十三五”期间,全省共登记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9498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3719项,2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9年,甘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2014年11月,全国首个以“改革试验”为主题的试验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批建设;2018年2月,甘肃依托兰州和白银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自创区,科技创新的号角响彻陇原大地。以试验区和自创区“两区”为龙头,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串珠布局,1个规划,N个办法,涵盖人才引进、项目评价、政策激励等方面的1+N政策体系,为“两区”发展注入强心剂,辐射带动全省各地。金昌新材料、酒泉新能源、天水装备制造、定西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初成规模,有力提振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如今,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29家,“国”字招牌也越来越多,其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3个。
铺就成果转移“快车道”
“十三五”以来,甘肃集中科技创新优势力量,出台《甘肃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编制《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技术引进指南》,梳理重大攻关技术清单。省科技厅与省交通运输厅、省政府国资委等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议,联动配置科技资源。《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以后补助等形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兑现奖补资金5.3亿元,强有力的措施让全省创新氛围空前浓厚。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建成风光资源与运行实时监测平台,首次实现了千万千瓦级风光电集群资源可发电量的精准评估;首套国产碳离子治癌设备进入临床应用,被誉为大科学装置回报社会的典范;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离子电推进系统实现了电推进产品正式装备应用的“中国第一”;敦煌古壁画保护技术以创新造福人类,土遗址修复技术闪亮国际;应用古DNA分析技术提取古人类遗传信息,“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被科技部评为“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随着一批批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甘肃科技创新支撑实体经济的“骨骼”更强壮,“肌肉”更结实!
科技创新“无问西东”,甘肃主动融入国家科技计划竞争体系,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扩大原始创新“朋友圈”,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突破;牵手张江开启创新大视野,人工智能、AR技术缔造甘肃创新新路径,5G、物联网技术为甘肃打造“一带一路”信息制高点。
2020年,甘肃省科技厅公开征集科技揭榜挂帅制项目需求,一批涉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抛出“橄榄枝”,最终首批6项重大攻关技术获“将才”揭榜。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角。2021年,来自金川集团、酒泉钢铁集团、兰石集团、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的陇原“大佬”们强强联手,组建镍钴高效利用、钢铁新材料研发、智慧交通等全省首批创新联合体,带动科研院所及企业抱团发展,创新链强力赋能产业链,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打造人才辈出“聚宝盆”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搭乘“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甘肃省加强人才服务与培养,创新人才项目工程荣誉体系建设,广发“英雄帖”,国内外优秀人才纷至沓来,科学家、企业家强强联手,创新“接力棒”迅速传递。
当前,全省共有R&D活动机构732个,R&D人员4.6万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59.1万人,在甘两院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5人,10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5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项,获资助经费16.7亿元。
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甘肃在全国首次设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撬动东部发达地区人才和资本向甘肃流动,万名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不断书写奇迹,“百合之乡”“中药材之县”“马铃薯之都”等农村特色名片迅速涌现。2020年11月,甘肃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彻底撕下“苦甲”标签。
以“津企陇上行”“鲁企甘肃行”等活动为载体,甘肃与各地牵手开展创新平台共建、联合技术攻关、科技人才柔性引进等合作,不断吸引国家层面科研团队和省外优势科技资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甘肃以深化中俄、推进中欧、深耕周边为重点合作方向,持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合作共建引才引智平台,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汇聚陇原大地,在新能源、食品分析检测加工工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与中亚、南亚、意大利、德国等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有33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84名外国专家荣获“敦煌奖”。
逐梦“十四五”,看甘肃如何精彩开局。
站在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起点上,甘肃已擘画新坐标,优势突出领域“必保”、核心关键方向“必争”、高端前沿布局“必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重大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统筹创新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发展基础能力,积极构筑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这张成绩单上,写下甘肃腾飞的注脚。
关键词
石油化工产业
甘肃,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第一套乙烯裂解装置的诞生地,是我国石油化工业当之无愧的摇篮。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一大批从事能源装备制造研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扎根西北,为祖国加“油”助“力”。如今,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变频调速系统及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石油化工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炼化特种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傲然西北。
培育基础研究沃土,创新实现加速跑。如今,甘肃石化能源装备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以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兰州真空、兰州兰通、海默集团等为代表的创新“大佬”,在石油钻采、成套石油炼化、超高温熔盐泵等领域异军突起并辐射全省,逐渐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石化通用设备基地,甘肃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种业
高山、盆地、平川、戈壁兼容并蓄,土豆、玉米、夏菜、花卉长势喜人。甘肃,拥有全国最大、最有优势的蔬菜花卉外贸制种基地和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年制种面积占全国制种面积的50%以上,年供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5%,是全球公认的农作物种子繁育最佳场所,被业内誉为“天然的种子加工厂”,是全国现代种业无可争议的三大核心基地之一。
围绕新时期农业发展重大需求,甘肃打出“创新牌”,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等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培育抗旱抗锈优质丰产小麦、牛肉面专用小麦、高淀粉和营养强化马铃薯、高含油抗倒伏宜机收油菜、高含油率和高亚麻酸胡麻、密植宜机收玉米、功能性青稞和大麦、抗除草剂和营养型小杂粮等重大新品种。
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创制突破性新种质,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动张掖玉米制种、酒泉蔬菜制种、定西马铃薯繁种三大种子种苗繁育科创基地建设,建立种业科企创新产业研究院,筹划甘肃省种业创新实验室和作物南繁研究院,以地方种质资源为依托,发展一批以地方特色品种研发为主的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陇字牌”种业企业,推动寒旱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种优势和产业优势。
数据表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量及成交额 数据来源: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统计局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统计局
相关新闻
- 2021-04-29科技赋能 数据为媒 甘肃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开园
- 2021-04-27兰州“变废为宝”解白色污染之困 科技助力旧农膜生态循环
- 2021-04-22甘肃天水掘工业遗存记忆 科技“唤醒”百年历史
- 2021-04-22甘肃天水探工业遗产再利用:互动科技“升温”冰冷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