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变废为宝”解白色污染之困 科技助力旧农膜生态循环
4月26日,国家重点专项《环保型高标准可回收农用地膜》调研在兰州举行。图为现场观摩废旧农膜回收。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6日电 (张婧 魏建军)“地膜因具有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我国于1978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推广,但大量的废旧地膜不及时回收,不仅污染环境,也对耕地质量构成潜在危害。”26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曹靖表示。
当日,国家重点专项《环保型高标准可回收农用地膜》调研座谈会在兰州召开,并在位于该市“东大门”的榆中县金崖镇现场观摩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生产线,以及生物降解材料改性生产线。
曹靖在分析地膜覆盖污染现状及安全性时表示,针对河西灌区、沿黄灌区、中东部旱作区等甘肃不同气候种植区,做了农田地膜残留量统计,农田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残膜污染,局部地区亩均残留量在4至25公斤,有些地块可达30公斤以上,相当于6层地膜。
图为当地生产加工的可降解农膜展示。 魏建军 摄
对此,当地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从产品源头设计管控,实现生命周期的生态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重点专项《环保型高标准农用地膜》生产应用项目,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
该公司总经理金鑫海介绍说,公司年产销农用棚地膜3.6万吨,回收处理废旧农膜2万吨,利用再生塑料生产塑料容器、包装袋、塑料管等产品1万吨。在农用地膜等行业自主研发取得16项国家专利,其中一些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国家科技专项。
自2020年8月开始,当地启动“科技助力经济2020”环保型农用地膜项目以来,已建成甘肃省内榆中县、广河县、安定区、会宁县、高台县农场试验基地5个,新疆农科院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2个省外试验基地。目前,已有5个基地完成地膜铺膜实验,增设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临夏州农科院、天水师范学院生科院、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点。
金鑫海还说,他们在注重回收循环利用的同时,针对一次性、不具备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塑料制品,以及目前部分降解材料添加不可降解增塑剂,甚至添加有毒有害成份,价格高、使用性能差的现实情况,同科研院校及国内生物降解材料技术领先企业,合作创建全生物降解改性材料及产品,计划投资建成2万吨改性材料,6000吨下游制品的生产基地。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首席专家李莉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地膜,如今的市场供应之所以数不胜数 ,是因为农用塑料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但地膜的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从应用角度来看,希望甘肃针对不同的作物、区域、使用方法和效果,以及地膜厚度等因素总结经验,工艺上再改进,降低成本,在田间地头大范围使用的同时,还形成先进经验推广至全国。(完)
相关新闻
- 2015-02-09甘肃超七成农膜回收 有效减少耕地“残膜污染”
- 2014-11-27【中新网】甘肃废旧农膜田间捡拾难度大今年回收利用率将达75%
- 2014-01-07甘肃开始施行新的地方法规强制回收利用废弃农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