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康县:为民服务办实事 立足实际谋发展

21-05-14 16:49 来源: 编辑:魏湘

  聚焦群众所盼 政企联动同绘特优产业“工笔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笔画讲究的就是工整、细致、缜密。康县在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南茶北椒、整县核桃、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产业发展布局,优中选优支持发展了兴源、龙神、满福、金强等农特产品龙头企业;精雕细刻培育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

  今年自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康县更是立足眼前,着力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大力支持培育发展多元特优产业。

  康县碾坝镇安家坝村的王学涛,是“青年 生态 扶贫”“三变”改革的青春力量。今年35岁的他是康县华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是碾坝镇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带头人。他的蔬菜种植大棚从2009年的20个,逐渐发展到今天的108个;蔬菜品种也从当初的豆角、白菜、西红柿等常规蔬菜,发展成了现如今的以草莓、辣椒为主,葡萄、其他常规蔬菜为辅的全年无休的休闲采摘体验果蔬园;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的毛收入大概在100万元以上。

  “今年,我们公司响应县上和镇上的号召,为全县3100亩辣椒地育苗,并按照市场指导价回收所有农户的辣椒,进行初步的粗加工,带动全县辣椒产业发展。”王学涛说。

  安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崔武玉也是产业发展大户和村集体经济带头人。他说,“我是个退伍军人,2003年回家乡后发现大家生活并不富裕,于是打算干点什么,在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建起了大棚,种起了草莓和常规蔬菜,并且流转了邻居们的闲散地,也免费给乡亲们提供种子、地膜和种植技术,同时也帮助销售。提到流转土地,刚开始有的乡亲们还不是太乐意,后来看到别人有了收益,现在都主动要求参与。今年,我要组织全村的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帮助部分村民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更多的人发展更多元的特优产业。”

    康县太石乡水口坝村、雍坝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今年3月初,记者在碾坝镇寺底下村的康县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袋加工现场,看到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搬运已经包装好的黑木耳,一大片空地上全是堆放整齐的菌袋,场面甚为壮观。

  “去年,我在这儿干了三个月,就挣了4万多元,最多一天能搬运1000袋左右,虽然有点累,但能在家门口挣钱养家,我很高兴。”该村村民崔自建一边扎袋口,一边乐呵呵地说,“这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让崔玉甲的产业发展的这么好。”

  崔玉甲是康县碾坝镇私底下村人,他不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康县农民,还是农业发展的带头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和私底下村村委会主任的他,致力于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带头成立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食用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辐射碾坝镇私底下村、安家坝村、大庄村、太石乡李湾等镇村的木耳产业发展,还利用废旧菌包的再加工、再利用,变废为宝,达到产品生产再循环,形成了农产品产业链,去年光食用菌包就生产了500多万袋,年产值达16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90多户,200多人脱贫致富。崔玉甲成为了远近闻名带乡亲奔致富小康的“大能人”。

  “今年我要进一步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加大生产量,力争突破‘一千万袋’的目标。”崔玉甲说,“投资2000多万元的临夏州大棚种植项目,已在永靖县建好菌种生产基地,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

  崔玉甲的食用菌产业已走出康县,辐射全市,向全省拓展,为康县的特优产业发展带了好头,树立了标杆。

  “我们碾坝镇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区域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以地载木耳为主的多元产业,以金强农业(菌袋自动化生产线)为龙头带动,全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我们首先创建3个100亩特色示范点;然后在全镇精心培育20个致富能手,通过现身说法,给乡亲们算‘投入产出经济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进而实现‘一带十、十带百’的连锁效应,为实现优势产业全域发展、千家万户普遍受惠打好基础。”康县碾坝镇党委书记熊涛说。

  2021年初,该镇紧紧围绕县委1号文件,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传经验、抓推广、作示范、探路子、促增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委领航、党支部领建、党员示范、能人大户带办带领”的产业振兴新路子。在康县,产业发展强镇,不至于此。

  康县迷坝乡的香菇、金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成了乡亲们的“乐业”。

  “去年,我们的20个大棚,装了3万多个菌袋,线上线下的毛收入大概有80多万;今年年初,已经出售了2000多斤鲜菇,这架上的菌袋还能再采摘两茬。”康县同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玉花一边忙着采摘鲜菇,一边说,“今年,我们流转土地扩大规模至50个大棚,预计要生产7万多袋香菇菌袋。”

  “我们马莲村种植香菇历史悠久,乡亲们都懂技术,今年我们立足实际,由王玉花、段淑英、张波等能人大户带头扩大规模,筹建100个大棚,进一步扩大‘迷坝牌’香菇的影响力,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活力。”康县迷坝乡副乡长、马莲村包片领导李耀文说,“马莲村,不仅只有香菇产业,家家户户都有天麻,90%的农户每年仅天麻就能收入20000多元,13户天麻大户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另外,200多亩的九叶绞股蓝,也给乡亲们带了很多的务工机会。”

  康县迷坝乡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乡情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来抓,举全乡之力,汇全民之智,着力抓好“11123”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即:培育壮大10个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100万袋,发展天麻100吨以上,发展中蜂养殖2000箱,发展中药材种植2000亩,综合管护经济林3.4万亩,发展油菜种植3000亩,发展养鸡3万只。按照党建+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办好马莲咀村香菇种植基地、迷坝村香菇种植基地和八罗多元化产业园三个产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全乡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为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把着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提升的同时,全面培育发展多元特优产业,不断加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进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康县迷坝乡党委书记尤高宏说。

  致富要长远,长远看产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式产业增收“百花齐放”,围绕林、水等生态资源做足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花椒、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110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200多万袋、加工茶叶770吨、养蜂10万箱产蜜440余吨。724家合作社运营率达到96.7%,开办网店1613家,2.3万名群众依托电商实现增收,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都创业”的富民目标。

  “依靠农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成果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利用我县‘绿色食品宝库’‘中国绿色名县’等名片效应,继续抓好茶叶、黑木耳、天麻、花椒、蚕桑、大鲵等原地域产品,做成我们康县农业的特有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切实打好‘稀珍牌’‘生态牌’‘工艺牌’‘文化牌’,走出一条独具康县特色的‘绿色’产品之路。”康县委副书记邱晓旭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