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蛋”逆袭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安定模式”
原标题:“洋芋蛋”逆袭记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安定模式”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眼下,正值秋粮下种时节。来到定西市安定区,耕地种植、覆膜打药,一个个洋芋蛋将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收获。
安定区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誉,从前,黄土地里毫不起眼的“洋芋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安定人民。从“温饱薯”到“小康薯”,“洋芋蛋”华丽转型,成为定西市的代名词。
4月29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暨马铃薯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安定区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州农业农村局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前来“取经”,实地学习好经验、好做法。
“力争到2023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记者在推进会上获悉,安定区立足实际,保持定力,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致力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落实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倍增行动仅仅是规模倍增、面积倍增吗?
“安定模式”告诉我们,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大有作为,“种薯倍增、基地倍增、产量倍增、加工产值倍增、标准化仓储倍增”,五大倍增行动同步实施,一条马铃薯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更加完善,马铃薯产业持续“犇”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小岔口村千亩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播种、施肥,覆膜,田间一片忙碌的景象。
“今年,我们筛选引进了50个新品种的与我们省自主选育的20个品种进行了对比实验,目的是筛选出一批更新、销售市场更好、更能改善我们马铃薯种植结构的品种。”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常宏介绍道。
在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的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过去杂草丛生、无人治理的撂荒地成了如今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马铃薯基地。
2021年,西巩驿镇围绕全区“致力乡村振兴、强化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安定”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的思路,把推动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
“目前我们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800亩,占全镇中低产梯田的17.7%,解决撂荒地4000亩。”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机械深松耕整地、机械种植、机械值保、机械收获、机械残膜回收……在马铃薯种植的整个过程中,机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鲁家沟镇小岔口村千亩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十几台大大小小的机械排成一排,等待检阅。
“按照‘黑色地膜+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栽培模式, 我们推广了 ‘全方位深松机——旋耕整地——起垄铺膜播种——旋耕上土——行间松土——机械喷药——杀秧——起膜收获——田间残膜捡拾’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节本增效明显。”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恩贵介绍道。
甘肃省典型干旱区的定西市已拥有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机具2387台,马铃薯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63%,其中机耕91.68%,机播44.29%,机收45.58%。
种植技术要突破,水肥一体是关键,走进定西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铺膜播种机正在作业,一垄垄黑色的地膜平整地铺设在田垄内,滴灌带在地膜下为土壤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我们合作社是今年开始利用这个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的,这个技术可达到节地10%,增效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合作社负责人赵权武告诉记者。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在鲁家沟镇将台村建设了面积1040亩的引水上山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补灌滴水6-8次,每次15立方米/亩,共计每亩灌水90-120立方米左右,在亩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按照马铃薯生长关键期施用不同配方和用量的水溶肥,亩滴肥4-6次,亩总施肥量40公斤左右。
据甘肃省耕地质量保护服务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这种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较常规施肥减少30%,省工80%,目标产量为2500公斤,亩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实现马铃薯生产的集约化、智能化、高效化管理和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的目的。
相关新闻
- 2021-05-07甘肃力争二〇二三年底马铃薯产值达四百亿元
- 2021-04-29甘肃省马铃薯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临洮启动
- 2021-01-04甘肃省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
- 2020-10-20旱作马铃薯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