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深藏地下两千年 武威古墓有一群“悠然自在”的鹅

21-04-15 09:2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深藏地下两千年,武威古墓有一群“悠然自在”的鹅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木鹅群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咏鹅》诗,将鹅的神形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几乎凡有鹅处,必吟此诗。骆宾王因作《咏鹅》诗而有“神童”之誉,他家门前池塘里的这群鹅也成了“明星鹅”,丰姿千古不灭。更让人意外的是,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其实在甘肃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也有一群鹅,来头不俗,比起骆宾王家池塘里的那群鹅,毫不逊色,那就是20世纪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出土的12只木鹅。

  1 整地修渠,发现汉墓群

  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兰新铁路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干线,从1952年到1962年十年时间,跨越甘新两省区的兰新铁路终于建成,线路从兰州市西行跨越黄河后,翻越海拔三千米的乌鞘岭,进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长城西端的嘉峪关,过玉门、疏勒河,西跨红柳河进入新疆境内。随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铁路沿线既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又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滩;既有新兴的工业城市,又有璀璨文化的古邑;既有瓜果飘香的原野,又有海市蜃楼的幻景。是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大成的一条钢铁运输线。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也随即展开沿线文物保护发掘工作。1956年3月,甘肃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在位于武威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磨嘴子发现古墓群,同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磨嘴子位于祁连山下的杂木河岸,在这块突出的小山嘴上,有一片100多亩地大小的二层台地,同年11月,当地群众利用冬闲时间整地修渠,谁知在这毫不起眼的地方,挖出了8座古墓,从此拉开了磨嘴子汉墓群考古的大幕。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近百座墓葬,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漆器以及丝、麻、草编和珍贵的简牍等物,也出土了许多木雕明器,这组12只木鹅就在其中。

  这群鹅形态各异,有的曲项向天高歌,有的低头水中觅食,有的优雅浮游水面,有的回首保持警戒,还有的在发呆。虽然它们的尺寸较小,但人们仿佛能看到它们浮游碧波之上,恬静自由之态。木鹅雕工整体大气,细节生动,古拙写意中有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浪漫气质,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2 武威汉墓中为何有鹅

  武威汉墓中为何会出现木鹅群呢?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汉朝以孝治国,从上到下都崇尚“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盛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把人死之后跟活着的时候一样看待,所以墓葬中的陪葬物就是生者生活的镜像。武威汉墓中出现木鹅群,说明墓主人生前就蓄养过鹅。

  汉代之前,武威属于匈奴人之地,牧马放羊,少有农耕,驯养家禽的可能性比较小。

  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水资源并不丰富。鹅是群居动物,栖息于水塘之畔,善于游泳。干旱的武威其实并不适合鹅的生存。汉墓中出现木鹅群,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经济息息相关,证明当时在武威,鹅已经成为常见的家养禽类。

  武威地区的鹅从哪里来的呢?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路古道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巩固河西之地,汉武帝大规模筑城,建立郡县制,后又在郡县之上设州,名为凉州,州治就在今天的武威。凉州地位和关内诸州一样,都在朝廷的核心圈内。也就是说,凉州是河西的核心之地,这也是为何在武威周边会出现规模巨大的汉墓群的原因。

  汉武帝在河西施行军屯和移民屯垦政策,进行经济开发。史料记载,元狩年间一次性就向河西移民10万人,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和山东等地,将河西由游牧经济变为游牧加农耕经济。在整个西汉末,河西移民人口达到了百万之巨。在这个过程中,移民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也带来了种子、畜禽等农业生产资料。大鹅也跟随移民来到了这里。有意思的是,鹅是食草动物,在昔日匈奴人的牧场,倒也食物无忧。

  汉武帝向河西移民屯垦,不仅有大量的流民,还有“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的宗室、公卿、豪强。这些人来到河西,逐渐在河西发展庄园主经济,贵族庄园主在自家后院挖个池塘,养几只鹅,过着悠闲富足的田园生活,庄园主死后,也把象征鹅群的木鹅随葬在了自己的墓地之中,希望继续享受他们的田园之乐。

  鹅出现在河西地区,不仅反映了西汉王朝治河西、通丝路、控西域的雄风,也折射出庄园主经济在河西大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3 古代关于鹅的神奇故事

  历史上关于鹅的典故,多出自中原或南方地区。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成痴,他与鹅的相关故事很有意思。

  一个是鹅换《黄庭经》的故事。据说有个道士多次求他写经,他不写。后来道士想出一计,弄来几只很好的鹅,王羲之果然想要,最终书写了《黄庭经》换来鹅。还有一个鹅池的故事。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传说王羲之正在写一碑文,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于是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木鹅载表、传递公文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隋朝末年,李渊起兵攻打河东(今山西永济),隋朝守将面对被团团围困的城池,想把消息送出去,于是制作了许多木鹅,将写好的表章放在鹅的颈项里。表章详细叙述了河东的形势,表明了自己坚守的决心。然后把木鹅放入黄河,让其漂流而下。下游的卫卒得到木鹅,最终将表章送到东都洛阳皇帝的手里。

  无独有偶,隋朝时还出现了一个铁脚木鹅开河的故事。《隋遗录》记载,隋炀帝杨广欲游江都,命将军麻叔谋疏通黄河入汴河道,以使其龙舟通过。麻叔谋接受了疏通河道的命令,他暴戾好杀,对民工极其残忍。麻叔谋让人制作了一只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检验疏通中的河道深浅,铁脚木鹅顺河漂流,如果在河道中搁浅,就以疏通河道的人不忠的罪名,将他们全部杀死。

  不论是从博物馆里的一只只木鹅身上,还是从史书的点点记载之中,我们都能从一只鹅的细枝末节上,窥见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过往。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红色精神激活力 人民至上敢作为 甘肃玉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红色精神激活力 人民至上敢作为 甘肃玉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红色甘肃”文创套盒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红色甘肃”文创套盒
  • 中国敦煌活动年聚焦世界目光 中国敦煌活动年聚焦世界目光
  • 庄浪河畔 梨花润春 庄浪河畔 梨花润春
  • 皋兰县千人植树绿化家园 今年计划义务植树20万株 皋兰县千人植树绿化家园 今年计划义务植树20万株
  • 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红色故事
  • 兰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启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兰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启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深藏地下两千年 武威古墓有一群“悠然自在”的鹅 深藏地下两千年 武威古墓有一群“悠然自在”的鹅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讲述汉藏深情 描绘绿水青山 电影《寻鹿
2   红色精神激活力 人民至上敢作为 甘肃玉
3   甘肃省文物专家做客复旦大学
4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红色甘肃”文创套盒
5   2021兰州“个十百千”惠民工程演出季
6   中国敦煌活动年聚焦世界目光
7   【雅趣品赏】陇上柳编
8   【非遗撷英】歌从山中来
9   【文化视点】传统技艺演绎多彩文化
10   甘肃省出台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实施意见
11   兰州市邮快合作推进快递下乡进村工作全
12   庄浪河畔 梨花润春
13   皋兰县千人植树绿化家园 今年计划义务
14   武威第一届沙漠绿舟嘉年华活动将在武威
15   定西邀兰州市民赴“国色天香紫斑牡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