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中国减贫实践的缩影
原标题:甘肃陇南:中国减贫实践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团审议时指出:“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脱贫难度极大”。陇南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全市9县区整体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陇南战场事关大局和全局。经过10年集中攻坚,陇南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全市13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风景如画宕昌县沙湾镇鹿川村
近三年,全市脱贫攻坚考核结果连续名列全省前列;2020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陇南举行,脱贫攻坚的“陇南模式”写入会议通过的《陇南共识》;2021年1月陇南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2021年4月陇南减贫经验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回望陇南脱贫攻坚近10年历程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归结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负重前行
时间点为2011年至2017年。陇南脱贫攻坚的负重表现在:贫困人口“多”,2011年,按照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市有13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5.5%,全市9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达53%,位居全省第一,通俗点讲,就是当时全市246万多农村人口,有一半以上处在贫困线以下,全国每100个贫困人口中陇南就占1人以上,全省每100人贫困人口中陇南就占15人以上;攻坚难度“大”,与省内任务重的临夏州、甘南州和定西市比,陇南交通闭塞,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细碎,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很低,灾害频发;致贫原因“杂”,陇南贫困是历史因素与现实问题交织,物质缺乏与精神贫困并存,观念落后与能力不足同在,由多种因素叠加而形成。
康县朱家沟新貌
两当县杨店乡扶贫新貌
面对繁重任务和严峻考验,陇南负重前行,义无反顾,重点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做好中观层设计,坚持既定的脱贫标准、目标和时限不动摇,锚定目标、久久为功,通过反复“回头看”,着力夯实建档立卡基础;将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25个特困片区,集中解决农村基础施设建设短板。7年修建通村道路1.2万多公里,基本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万多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0多万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万多户,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基本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和风险防范“四大体系”。通过努力,这一阶段,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乡村基础条件、社会事业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阶段,后发赶超
时间点为2018年至2019年。2017年陇南脱贫成效考核结果一般,某些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被省上约谈。面对现状,陇南知耻而后勇,以整改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尽锐出战,绝地反击;制定下发深度贫困地区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等针对性文件,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行动,通过采取村村到、户户过、人人查、反复“过筛子”等方式,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面对各方面滞后的现实,立足山区资源优势,调整思路,换道超车,追赶跨越,打出一套具有陇南特色的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和社会扶贫组合拳。进一步靠实各级各方责任,着力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有效落实落地各项扶贫措施。全市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和通信难等长期困扰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难题,普遍得到解决;以探索推广“宕昌模式”为主的产业扶贫,以打造“礼贤妹”“巧汉子”劳务品牌为主的就业扶贫等多渠道增收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
陇南山区通村公路
武都区外纳镇锦屏万亩油橄榄产业路
这一阶段,陇南超负荷前进,经过两年时间的埋头苦干,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翻身仗。到2019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18、2019连续两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为“好”,2018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十佳创新城市”称号,2019年陇南市扶贫办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扶贫系统唯一的“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
第三阶段,转型跨越
时间点为2020年。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暴洪泥石流灾害影响,以挂牌督战为主线,以“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先后开展了“百日攻坚”“百日巩固提升”和“百日决胜收官”三大集中行动,全市所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部实现;昔日“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实现了“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的千年梦想。
陇南产业扶贫的”四棵摇钱树”—武都白龙江沿岸万亩油橄榄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陇南脱贫攻坚成效初步彰显,以花椒、辣椒、油橄榄、核桃和中蜂为主的“麻辣香甜”特色产业,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半壁江山”;电商扶贫开辟群众增收新路径,成为大西北贫困落后山区打破“胡焕庸线”的战略支点;创新推进的拆危治乱,“一保二建三修四拆”经验做法,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重塑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利用乡村大数据助推脱贫攻坚,进一步畅通群众了解政策、表达诉求、发表意见和参与基层治理的便捷渠道。
坪垭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貌图
2020年,以全省深度贫困地区现场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以及全球减贫伙伴会议、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陇南召开为标志,陇南脱贫攻坚进入转型跨越的第三个阶段。“陇南电商扶贫模式”荣获“首届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陇南同城配送荣获全国“消费扶贫类优秀案例”;陇南减贫经验载入全球减贫伙伴会议发布的《陇南共识》。2021年陇南减贫经验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在白皮书第三章第三节“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中,写道:甘肃省陇南市在电商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20多亿元,带动5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电商扶贫对贫困户人均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陇南经验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扶贫》、凤凰网和大公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回望陇南30多年的扶贫开发史,尤其是近10年的集中攻坚和8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陇南遍地绽放,生动展现。
一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超常规付出来生动展现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山有多高贫困发生率就有多高,沟有多深贫困程度就有多深”的严酷自然环境,塑造了陇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悬崖峭壁上打通道路,翻山越岭架电、拉水,大规模整乡、整建制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没有超常毅力和超乎想象的付出是完不成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30多年来,陇南人民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立下愚公移山志,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苦干实干、顽强斗争,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敢死拼命的与地争夺、与天抢食,通过矢志不渝、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一道道困难险阻,付出了比别人多千百倍的努力和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真正把“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体现在了脱贫攻坚全过程。
二是以“持续用力,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的钉钉子功夫来生动展现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贫困是陇南最显著的经济特征,脱贫是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陇南始终坚持靶心不变、节奏不乱、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无论是抓电商扶贫、产业扶贫,还是劳务就业,陇南始终立足市情,选准方向,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化不利为有利,把碎块化的山地绘绣成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锦绣图。由此,上升到上世纪80年代,从探索出“四个一”,到“两抓”扶贫经验,再到“一体两翼”,等等,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陇南都明确目标任务,不骄不躁,一抓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山区实际、具有陇南特色的多条扶贫开发新路子,把“持续用力,一干到底”的钉钉子精神体现在了脱贫攻坚全过程。
三是以“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的团结协作来生动展现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列宁说:“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陇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思想上高度统一,目标上靶向一致,行动上同步同向,情感上强烈共鸣,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力、政府的执行力、各级各界的帮扶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抓落实的体系,省市县1262个单位、4万多名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所有贫困村全部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市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扶贫事业;中央8家定点帮扶单位、青岛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力帮扶支持,着力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真正把“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体现在了脱贫攻坚全程。
四是以“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超前意识来生动展现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是陇南25个特困片区的真实写照;陇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文盲率就占了18.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25.3%;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一只真正的“弱鸟”。陇南树立“先飞”意识,立足市情,找准定位,认准着力点,后发赶超,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探索出了多条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先富的经验做法,电商扶贫实现“换道超车”、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乡村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拆危治乱提升脱贫成色等等,都是依靠自身的优势、长处和努力在特定的领域“先飞”,有效弥补了贫困给陇南带来的劣势和短板,真正把“弱鸟先飞、致贫先富”的精神体现在了脱贫攻坚全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昔日的一只弱鸟,而今一飞冲天,展翅四方。向东乘着东西扶贫协作的东风,搭上青岛发展的快车,与青岛的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已成为先富带后富、区域合作的典范;向南以广东省深圳援建陇南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两地建立了良好合作机制,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文旅、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向西抢抓九寨沟大旅游圈新机遇,积极融入九寨沟大旅游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把陇南建成九寨沟的“后花园”。向北抢占“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地理位置先机,进一步加强与兰、新的劳动力资源和货物的交换,成为大西北与大西南的重要承接地。
陇南之于甘肃,相当甘肃之于全国。陇南脱贫攻坚成为甘肃减贫事业的真实写照,陇南是中国减贫实践的缩影。(王文全 刘再义 王海红)
相关新闻
- 2021-04-08甘肃陇南:中国减贫实践的缩影
- 2021-04-08春到陇南花千树
- 2021-04-082021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走进陇南
- 2021-04-08陇南:无限风光在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