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李保民——以艺术追求生命感悟

21-03-11 09:2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原标题:李保民——以艺术追求生命感悟

  ■ 人物简介

  李保民,1952年3月出生于甘肃兰州,1965年10月参加工作,1968年参军进疆,在新疆军区服役30年。曾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秦文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评委、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新疆边塞山水画研究会理事、新疆书画研究院秘书长、中国美协新疆创作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在他30年的军旅生活和创作生涯中,曾多次赴昆仑山、天山、火洲等地的边疆哨卡及兄弟民族地区体验生活、采风创作。

  1992年2月,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冰雪画》个人新闻专题,作品《塞外风光别有情》,1992年获新疆美协首届山水画大展一等奖,1997年6月创作《香江百年归》被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收藏,同年8月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了首次《边塞山水个人画展》,《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做了专题报道,同年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1998年1月被收录入编《当代中国美术家》光盘。

  1998年5月,他在故乡兰州举办了《西部山水画个人画展》,受到各界同仁及社会的好评,画展期间还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甘肃省内外四十多位知名画家到会,就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甘肃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1998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李保民西部山水画展》,受到各界同仁及社会的好评。中国著名画家秦岭云老先生为画展题写“境界博大、笔墨新颖”,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等新闻单位做了专题报道。

  军旅山水画家李保民,擅长边塞山水画,博采众长,用笔大胆、泼辣,富有灵性,作品雄浑大气。数十年来,他以一个西北汉子的热忱和执著,不畏艰辛行走于山水、漠野之间,一边体验生活,一边采风创作,以艺术追求着生命的感悟。

  李保民表示:“是西域的山川、大漠风采赋予了我作品的阳刚之气与浩然风范,而我则希望以粗犷、奔放、雄浑、博大的山水画,为西域独特的地貌山川注入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

  如他所言,多年以来,李保民都始终执着地用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用自己锤炼的绘画语言,在笔墨芬芳中书写着他对西域雪山与南疆红岩、荒漠与风雪的诗意感受。

  “山水画表现对象的西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美协理事、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表示:“‘一手伸向生活’的长安画派,正是在尊重现实生活的感受基础上对于陕北黄土高原富有笔墨意蕴的创造。自此之后,山水画逐渐从文人荟萃的太湖流域转向东北与西北,冰雪山水、太行山水、西部山水等都渐次纳入中国画的表现视野,山水画也从传统的枯寂、澹逸、幽远、静谧转向恢弘、壮阔、雄伟和苍茫。山水画表现对象向中国西部的漂移,不仅是中国内陆山水画家写生足迹的展延或中国画在西部边疆本土化所呈现出的一种现实化过程。”

  “就像李保民一样长期生活在西部边疆的中国画家,他们更熟悉也更亲近他们本土的自然山川、沙漠荒滩,用中国画这种传统体裁描绘他们眼中的自然家园不过是种再真切、再自然的事儿。”他说:“这样一种审美诉求和古代文人士大夫通过山水表现他们隐逸思想的寄寓性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出世’的卧游到表现后工业时代城市人的自然家园情怀,这或许揭示了当代山水画从‘造境’到‘写境’进而不断扩大山川地域表现这一艺术史现象的内在根据。”

  尚辉认为:“虽然,从偏向主管精神的‘造境’向偏重自然描绘的‘写境’所发生的审美观点变化,使中国画开始那个自然视觉形象的审美表达,但中国画并不等于简单地用笔墨去呈现眼 中的自然山川。笔墨与丘壑的关系是自然山川能否进入中国画审美属性的重要学术命题。也即,山水画在扩展其表现地域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山水画较少表现的中国西部自然景观搬进画面,重要的是这些山川自然景观如何能够体现笔皴墨法、如何能够体现中国画内美的审美境界。”

  的确如此,毕竟笔精墨妙才是衡量中国画艺术水准高低优劣最重要的价值标准。这正像董其昌说的“以径之奇怪论,则画绝不如山水;以笔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意谓山水画绝不与自然山川的奇幻相攀比,而以笔精墨妙作为此种绘画的艺术灵魂。

  可见,西部山水进入中国画视域的难点也便在于——是西部山川的雄伟壮阔、神奇变幻唤起了画家强烈的表现欲,但这种雄伟奇幻恰恰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能否表现其自然形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笔墨与丘壑的关系也再次成为西部山水画成功与否的肯綮。

  “观赏李保民西部山水画让我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想。”尚辉感慨地说:“出生于甘肃兰州的李保民,在用传统中国画表现天山南北的西部山水方面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在用传统中国画笔墨表现这些壮阔的西部景致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曾作为一名军人而在新疆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李保民,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西部边疆的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南北,那里的雄山峻岭、戈壁沙漠、荒滩野水都曾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融入他生命的血肉,那些风景的狂野、边地生存的粗粝是如此强烈而深刻地介入了他生命的灵魂。”

  可见,描绘这些自然山川既是李保民的一种生命呈现,也是他安放灵魂的一种方式。因而,也许在观者看来那些山水画只是自然山川的描写,但实际上都是李保民自己生命意识与精神火焰的映照。

  比如在《紫气东来》里,李保民展现了西部苍茫的天穹下如海潮般汹涌的峰峦;在《春潮涌天山》里,他又细叙了一座山脉从冰雪覆盖到草木繁盛四季分明的风景;而在《漠上雄风》里,他则描绘了戈壁沙漠与雅丹地貌构成的辽远空旷的场景。

  “显然,他画面呈现的山川形质已不是明清文人画描写的小桥流水、烟云变幻的丘陵地貌,那里的地表风貌、水文气候揭示了中国西部洪荒渺远的视觉特征。”尚辉由衷地说:“在自然面前反衬出的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这或许也最强烈地表达了作品寓涵的生命意识。”

  作为一位在西部出生、成长与生活的中国画家,李保民逐步在长达30余年的中国画研习中体认到笔墨对于中国画的价值。这得益于他早年曾从学于长安画派画家徐庶之的经历。

  一方面,他从徐庶之那里秉承了赵望云、石鲁“为民众写照”而在中国画上直取西部边地民众生活的原生形象与环境风物;另一方面,则受长安画派提倡的“一手伸向传统”创作方法的启发而深入研习传统的笔皴墨法和诗词法书,努力将赵望云、石鲁那些表现黄土高原与北地山石的笔墨转换到新疆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的描绘上。

  李保民抓住了这些山川雄伟奇肆的审美特征,在构图上多借鉴五代北宋山水画以全景展现的方式,但同时也具有西画焦点透视的某些取景特点。细细观之便会发现,气韵是这些大尺幅全景山水的灵魂,云气烟雾乃至日月晦明都成为画家随手拈来进行画面气韵布局、穿插、回环、映衬的有效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不论他怎样扩大画面、怎样摆布群山飞流、怎样设计整体的黑白构成,只要他把那些云气经营得巧、构思得活,就能让画面满纸生烟、氤氲乾坤。

  事实上,李保民能够把天山南北的巨大体量尽收眼底、写出它们的魂灵,也得益于他对于传统山水画这种知白守墨、气韵贯通的深刻感悟与灵活运用,是气韵的奇巧生动为他的这些大山大川注入了生命的张力。

  李保民山水画的气韵还得益于他的用笔运墨。虽然在怎样描写西部那些还没有完全风化、植被稀薄、人烟罕见的山水上,并没有可资借鉴的既有传统,但五代北宋山水画那种谨严工致的勾斫之法还是给了画家很多启示。加之20世纪后半叶以来山水画家对于太行、冰雪以及西部山水的探索所积累的笔墨经验,使李保民得以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笔墨对硬质山石结构的表现技巧。

  “在冰川雪山的表现上,他往往用大水量的湿笔偏锋皴擦,用深墨反衬冰川的冰肌玉骨,画面留得水墨自然渗化的笔意巧趣。”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这样评价说:“中、近景的山石,则在那些湿笔偏锋的基础上加焦墨、浓墨的勾皴,细微地表现那些山石层层叠叠的变化。他的山石富有一定的光影与体量感,却并不勾画生硬的轮廓线,而是始终让墨色保持鲜活的通透感,在皴擦与飞墨之间自然转换。”

  “雨雪云雾是他赋予那些山石独有的现象,也是李保民画雪山云雾独特的创造。”他说:“他用湿笔淡墨,偏锋写出。时而留出飞白,时而融入截断的峰峦。这些云雾既显示了用笔写意的笔墨意蕴,也呈现了流动的横云飞烟与峰峦山腰若即若离的细微空间关系。”

  “西部山水画作为中国画史上的表现空白,也意味着探索的漫长与艰险。”刘大为认为:“毕竟,这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积累。譬如,中国西部地形地貌的丰富与多变,是中国山水画家从未遇到过的,许多地貌形象能否进入用水墨这种材质来表现的领地就很值得推敲。再譬如,树木丛林是山水画审美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为画面构图带来必要的穿插与遮掩,从而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和幽深,而且也是凸显笔墨意趣、表现性灵抒发的对象。”

  “当荒蛮粗朴的西部地貌罕见树木丛林时,中国画的这种表现优势也就丧失了。”他感慨地说:“还譬如,山水画的家园意识最根本的还是心灵与心性的归所。这意味着,即使描绘西部山川,最核心的审美还是对艺术主体精神的表现,这便要求创作者必备应有的胸襟、学识和感悟,仅重写生、只重客体而忽视自我精神的积蓄与涵养,终不能写出真正的山川魂魄。而能够扎根西部、真正把自己的生命与西部山川气象融一体的人总是少数,也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学识、水平的限制。”

  了解的越多,感受便越深刻。于是,重新审视李保民对于西部山水画的探索与贡献,更让人感佩他的勇敢与毅力。其实,这种不畏风险的担当与性格,也正是西部山川本体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个立足传统又在不断开拓求新求变的画家,李保民先生根据个人对传统的理解并力求延续拓宽。以经典的山水范式为参照,对新的表现语言和外来艺术兼收并蓄,闯出了一条颇具新意的山水画之路。

  “在笔墨语言上,我一直在努力对传统山水的笔墨进行吸纳与改造。”李保民表示:“在遒劲着力的皴擦之中,我融入了水墨和色彩的点染、冲染、晕染、烘染,进而使自然景色转化为灵性的笔墨表达,情感的流动以磅礴笔势挥洒而出,充溢着对生命的激情和恢弘气度。”

  “在艺术取向上,我自觉地把绘画融入当代的文化语境,注重吸纳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和人文精神,同时在诗意表现上又富于时代性和现代感。”他由衷地说。

  面对他的作品,雄浑气韵扑面而来,让人们身临其境般领略了天地的性灵与激情,仿佛触摸到了画家超然于红尘之外坚忍不拔的风骨和博大的胸襟,展现了那种“物我归一”的崇高境界。

  □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阅读·兰州”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天庆博物馆 “阅读·兰州”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天庆博物馆
  • 天水62座文保院落亮相央视 天水62座文保院落亮相央视
  • 用文化元素还原甘肃大美 武侠“紫塞秋风”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五 用文化元素还原甘肃大美 武侠“紫塞秋风”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五
  • 《火焰驹》《枫洛池》入选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 《火焰驹》《枫洛池》入选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
  • 【生态聚焦】博峪河畔的生态欢歌 【生态聚焦】博峪河畔的生态欢歌
  • 甘肃文化丨看看百年前法国人拍摄的兰州 甘肃文化丨看看百年前法国人拍摄的兰州
  • 【建言献策】赵金云委员:建议“新基建”项目优先在甘肃布局发展 【建言献策】赵金云委员:建议“新基建”项目优先在甘肃布局发展
  • 【建言献策】苏海明代表:以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言献策】苏海明代表:以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阅读·兰州”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天庆博
2   天水62座文保院落亮相央视
3   【微金城】经济监督小组守护“家底”
4   【便民贴】春风送岗,多场招聘会“职”
5   昔日“荒山岭” 今日“钱粮囤”——平
6   甘肃多向发力填补“数字鸿沟”——让老
7   莫高窟唐代书法真迹东莞开展
8   用文化元素还原甘肃大美 武侠“紫塞秋
9   甘肃本土电影《军民大生产》“云上映”
10   《火焰驹》《枫洛池》入选戏曲“像音像
11   勤“跑”聚人心 务实解难题 ——红古社
12   【生态聚焦】博峪河畔的生态欢歌
13   奏响黄河上游绿色畅想曲——甘肃扎实推
14   陇南徽县积极开展“点对点”劳务输转
15   加速转化应用 支撑乡村振兴——“十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