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医卫丨“春捂”,到底要捂哪儿?
原标题:“春捂”,到底要捂哪儿?
专家简介: 邱勇玉,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心血管医师协会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委会委员、心血管专委会委员。从事心血管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介入治疗。
“春捂秋冻”是民间谚语,体现的是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春捂”指的是立春以后,不要急忙脱掉厚厚的冬装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所谓“秋冻”,就是说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太严实。
随着春季的到来,白天渐长,天气也变得暖和,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人体腠理也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容易生病。此时,我们当更加注意保暖,懂得“春捂”。怎么捂,捂身体哪些部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邱勇玉给大家“支招”。
“春捂”掌握两个“度”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春季室内外的温差较大,温度起伏让人难以适应,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因此,春天不要急着脱掉棉衣,需要适当“捂一捂”,捂的时候需要掌握两个“度”。
第一个“度”是温度。“春捂”的标准是以15℃作为临界温度来决定捂与不捂。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就可以逐渐减衣,但是对于儿童及老人来说,还需捂个7-14天。
第二个“度”是适度。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注重穿衣的“上薄下厚”原则,要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三暖二凉法则”,且增减衣服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成人则要注意头足腰腹以及大关节的保暖。
当然,“春捂”更多适用于那些平素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身体强壮且体质燥热的人,春捂久了也适得其反。
饮食也要有度。少食过热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免体内生热太过,引起肝火旺,破坏人体正气。同时也要注意,少食寒凉性食物,避免损伤人体阳气,如冷饮、海鲜等。
“春捂”要捂好四个部位
“春捂”的时候,也要讲究捂的部位。邱勇玉称,春捂不是一定要穿棉袄,穿太多反而容易让身体变得虚弱,而捂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
捂手腕,守全身血脉。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
捂小腿,聚阳气少疼痛。年轻人为了漂亮,喜欢穿超短裙、短裤,让大部分腿部皮肤暴露在寒冷空气中,虽然美丽“冻人”,却也让“老寒腿”钻了空。建议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不露脚踝、不穿短裙。
捂腰眼。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捂腹部。肝、脾、肾三个重要的脏器都包含在腹部不同的部位,腹部受寒也会影响到这些脏器。受寒常见症状有胃肠炎、腹痛、腹泻、痛经、宫寒等。爱美的女孩要少穿低腰裤、露脐装。经常用掌心对着肚脐,双手用力揉腹,以此帮助气血运行,增加胃肠道的蠕动。
首席记者 欧阳海杰
相关新闻
- 2021-03-09甘肃医卫丨看牙、扎耳朵、纹身 不规范操作提防丙肝“偷袭”
- 2021-03-09甘肃医卫丨不在黑暗中长期看手机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避免过度用眼
- 2021-03-09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2021-03-093月8日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