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交出更加优质的生态文明“甘肃答卷”
原标题:【两会聚焦】
交出更加优质的生态文明“甘肃答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苏家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依然是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理解、认识、保护生态文明,如何落实、践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又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和委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绿色美丽家园共建共享。这已是华夏儿女根植心底的共识。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好重要生态系统,守好生态安全屏障是我省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祁连山和大熊猫2个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233个,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9%,其中自然保护区56个,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5%,数量多,面积大,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那是绘就陇原儿女幸福生活的精彩笔墨。
“生态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以案说法”——
肃南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河西五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命线”和“绿色水库”。
近年来,肃南县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相结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脱贫增收相得益彰的路子。
甘南州,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生态功能补给区,甘南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直接关系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甘南州通过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创新实施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既全面提升了甘南藏区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又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实现旅游增收搭建了平台,以全域旅游“点亮”农牧民脱贫路。
……
实践证明,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是“最优路径”;也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成果的全民共享。
远景目标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十四五”末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清晰、明朗。
“这必将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成效,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马全林说。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我省完成营造林260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87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4626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030万亩;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
可以说,今天的甘肃,从黄河之滨到祁连之麓,从雪域高原到黄土大塬,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但是,我省缺绿少林的基本省情依然没有改变,森林覆盖率只有11.33%,不到当前全国平均水平23.04%的一半。”马全林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我省要进一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
路上,需要每一个人的加入。
“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名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工作者,我倍感欣慰、深受鼓舞,也深感肩负着历史重担。”在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看来,草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构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力度,激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在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草种质资源及良种培育、草业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为国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奠定坚实基础。”马晖玲有着深入的思考。
让绿色,成为新时代陇原发展最亮丽的底色,这是心底最美的期待。
砥砺前行
“十四五”大幕已然拉开,如何实现预期目标,马全林有着深思熟虑,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谋划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省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任务,积极谋划实施黄河水源涵养区退化草地恢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古浪八步沙生态区域治理、河西走廊防护林体系建设、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合拢带控制等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筑牢我省境内的北方防沙带、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其次,要有效衔接生态保护建设与乡村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调整,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等功能,同时发挥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旅游功能,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要依托国家生态工程开展乡村绿化美化,推进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发展经济林果、木本油料、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乡村产业。
再次,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对生态保护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在生态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完善我省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加大生态领域科研平台、科技队伍以及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精准把脉我省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发抗旱造林、治沙装备、沙产业开发等新技术,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同时,要强化基层科技推广机构与队伍建设,打通科技支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行动,永远是最有力的语言,始终是最完美的诠释。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谋划生态建设,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马东平说,要立足甘肃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让生态建设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生态建设中依托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生态收益。
三月,已春暖花开;未来,必美好可期。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