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最美乡村”弹出“新节奏”
开栏的话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1年格外令人期待: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各行各业的人们正用奋斗开启新征程。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工人日报》记者分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践行“四力”,寻找幸福双手创、加油鼓劲干的鲜活故事,挖掘恪尽职守、忠诚奉献的感人故事,记录坚守岗位、平安守护的动人场景。本报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敬请垂注。
“老村长”刘兴肃一生中引以为豪的事有两件:第一件是成立了村级工会;另一件是成立了“村民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发生在2007年的这两件事,均创造了甘肃省的“史上第一”。其中,村工会又发展了“驴的”车、羊皮筏子客和农家乐三个联合工会,一时间远近闻名;“村民银行”得到了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批准,至今在全国都寥寥无几。那时的刘兴肃45岁,年富力强,被选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工会主席、“村民银行”的理事长。
腊八节过后,《工人日报》记者来到龙湾村,在年味渐浓的气息里,走街串户,和村民们唠家常,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近20年间的变迁,笑语言谈中品味这里丝丝缕缕的“新节奏”——其中有挺过挫折与挑战后的定力和底气,有告别“小富即安”的新理念、新愿景,也有一个西北小山村所憧憬的未来发展新格局。
“老村长”的“电梯梦”
卸任后的这五六年间,刘兴肃安心在家和老伴经营着自己的“金龙客栈”——一个农家院落式的民宿,虽有疫情影响,但去年辛苦一年仍有10多万元净收入。
客栈3层楼、有30间客房,刘兴肃将记者领进厨房里,围着火炉坐下,往炉膛里加了煤,烧开水、沏上茶,说起往事有些感慨。
因为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独特地势,滚滚东流的黄河在这里却如“巨龙回首”拐了个弯,出现了从东向西的“倒流”奇景,当地由此得名——龙湾村。同时,百万年的水侵风蚀,在村旁形成了一片约10平方公里的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如今已是“网红打卡地”。
凭借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的巧妙组合,2000年以后龙湾村人逐步过上了“种植+旅游”的新生活,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迈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行列。
2020年,龙湾村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冲击”:先是因疫情影响,旅游业停摆;又遇早春寒潮,作为种植主业的苹果树花期霜冻,许多果树绝收;入夏以后,旅游业刚刚复苏,但因为连续降雨黄河水位暴涨,不得不停业……
好在受益于“互联网经济”,刘兴肃的“金龙客栈”在各大网络平台开设了在线预订服务,确保了一定的客流。特别是去年,黄河石林景区抓住秋季旅游业复苏的“黄金期”,连续举办了穿越丝绸之路(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等活动。
2021年1月22日,全国越野滑雪锦标赛冠军赛在黄河石林露营地(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举办,更是让这位“老村长”看到了新希望。
和以前的乡村游比起来,体育旅游、冰雪旅游虽然起步晚,但有很好的“钱景”。
在年近六旬的刘兴肃看来,龙湾人今天的“好日子”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勤快”,自己积攒多年积蓄盖起了这个客栈,老伴寇得玲现在还能一个人操持30多名顾客的伙食,自己50岁学会上网,以后还得努力干。
“再干两年,我要再装修改造提升档次,把房顶的彩棚换成露台,再装一部观光电梯,这就是我的梦想。”刘兴肃说。
“驴的大爷”与“筏子客”
“原本打算去内蒙古和东北旅游呢,因为疫情今年就不出门了。”“驴的大爷”尚可栋已经68岁了,每年在石林的旅游淡季,都要出门转一转,“都是搞旅游服务的,我得看看人家都是怎么干的”。
羊皮筏子工王学军正在领着游客“漂流黄河”。记者 康劲 摄
“驴的”和羊皮筏子,现在是龙湾的两大旅游特色项目,而这有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
曾经的龙湾人要想出村,一是走山路,要翻过地势险峻落差200米、拐22道弯的大长坡,祖祖辈辈人背驴驮,练出了养驴、赶驴的好把式;一是走水路,靠着羊皮筏子漂到黄河对岸。
2002年以后,村里通了公路,当地鬼斧神工的地貌奇观,怪石林立的黄河峡谷,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龙湾村逐渐名扬天下的同时,当地村民也开始“转型”,投入乡村旅游,办起农家乐;作为交通工具的驴车和羊皮筏子也转型为特色旅游项目。就是那时,尚可栋和许多村民一道,赶着自家的毛驴车、背着羊皮筏子在黄河石林风景区“入伙”。
但是,随之也引发了各种问题,赶毛驴车、划羊皮筏子的,总是嫌工资太低,农家乐互相压价、饭菜质量和住宿卫生良莠不齐。
羊皮筏工马得军在介绍羊皮筏子的养护和制作。记者康劲 摄
2007年龙湾村工会成立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职业技能培训,连续搞了10多次农家乐餐饮服务培训和羊皮筏工、驴车、马匹培训,为支持景区开展卡丁车、游轮、汽艇等新项目,又开展了6次培训,同时还开展了农民工文化活动,村工会的凝聚力逐年增高。
2015年7月,在全国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中,龙湾村又做了“二次覆盖”,村工会又发展了“驴的”车、羊皮筏子客和农家乐三个联合工会,并搞了一场隆重的“集中入会签名仪式”,交1元钱会费、佩戴一枚工会会徽……
“那天,大家争先恐后把1元、2元塞进印有工会会徽的纸箱里,认认真真地把名字写在印有‘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的红色条幅上,场面很令人感动。”白银市总工会组织部长白家华回忆起当年龙湾村工会成立的情景,记忆犹新。
“如今,大家观念不一样了,赶‘驴的’、划筏子也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工作。”今年56岁的马得军,在黄河岸边管理羊皮筏子,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也有自己的未来愿景,“到60岁退休,我也可以领养老金了。”
资金互助社的红白榜
“去年为40多位社员,贷款600多万元开展旅游服务业。”沿着龙湾村的主干道行走,记者来到龙湾村农民发起设立的石林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7年,由刘兴肃、张立彦等27位农民发起成立的这家资金互助社,在发放小额贷款以及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支持当地农民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资金互助社的门前,记者见到了最近贴出的两张“大红榜”,详细公布了2020年的各项收支情况,旁边还贴了一张A4纸大小的“白榜”,公布对一位“违纪社员”的处理情况。
“去年经历了那么多事儿,但互助社还盈利了10多万元,说明大家都在谋划发展新产业、新项目。”龙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罗崇甲说。
20年以前,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老龙湾”,说的正是龙湾村的穷,辛辛苦苦一年人均收入还不足千元。2000年后,龙湾村抓住机遇,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人均收入实现10多倍的增长。
龙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尚天生说:“现在的龙湾也到了一个新阶段,要再次爬坡过坎迈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一段时间,村两委在忙着规划村里的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可以村民持股成立公司,逐步开始走专业化和优质服务的路子。通过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可以带动100多人生产旅游小商品,围绕冬季体育发展冰雪游、探险游,实现龙湾村全季、全域的旅游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一个美丽的“卫星城”将在龙湾诞生。(工人日报记者康劲)
相关新闻
- 2021-01-22【新春走基层】农技服务助农“开门红”
- 2020-01-19【新春走基层】甘肃武威:“烤出来”的扶贫车间
- 2020-01-26【新春走基层】交警的除夕
- 2020-01-25【中央媒体看甘肃】【新春走基层】陇原大地品年味
精彩推荐
- 【聚焦2021甘肃两会】省政协委员竹翠:用心帮 用情帮 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
- 【聚焦2021甘肃两会】“十三五”时期全省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 【聚焦2021甘肃两会】任振鹤:千里陇原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
- 【聚焦2021甘肃两会】任振鹤:甘肃正以更具活力、更加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 【聚焦2021甘肃两会】省政协委员臧秋华 :以链招商 构建甘肃省产业发展新格局
- 【聚焦2021甘肃两会】省政协委员安春锋: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构建甘肃新优势
- 【聚焦2021甘肃两会】今年冬春疫情如何防控 这有一份来自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的专业建议
- 部分港澳委员在澳门集体收看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