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八步沙
铸魂八步沙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张富奎
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属地,也是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前沿阵地。
八步沙,历史上曾是一个水草风美的地方,素有“祁连山下好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之美誉。据老人说,八步沙,原来 只有八步宽的沙带而得名,是整个沙漠南缘一个最小的沙丘,周边林丰粮茂,牛羊遍地,是一个绿色海洋。“万树清秋带夕阳,昨宵红雨更清苍。高山急峡蛟龙斗,流水声中到古浪“。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八步沙逐步癌变成了一个面积7.5万亩的风沙带,并且每年以7.8米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10多个村庄和近10万亩农田,威胁着干武铁路,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工程的畅通,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
“举目远眺一片沙,大风起处不见家。朝为家园夕成沙,流离失所奔天涯”——这是当时八步沙的真实写照。是“沙逼人退”,还是“人进沙退”,是摆在古浪县政府和古浪人民面前的一份沉重的答卷。
一、碧血丹心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这是七十年代八步沙的真实画面。为了保护家园,1981年,年逾半百的土门镇农民,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汉组建林场,连户承包,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为了治沙,六位老汉什么都豁出去了。沙漠离家七、八里路,为了省时间,他们干脆被窝一卷搬到沙漠里。在沙地里挖个坑,横担上木棍,上面用树枝、干草和沙土压实,这种“地窝子”就成了他们的场部,他们的家了。白天在沙漠里干沙,晚上干累了就钻到地窝子里和衣而睡,地窝窝低矮、潮湿,他们身上落下了风湿病、关节炎,有时候到了半夜,沙漠里突然起风,一个风头,地窝子上面的那点棍棒就被全部端走,六老汉只好顶着被子,相互依偎在冷冰冰的坑里忍到天亮。几次差点被黄沙所埋。早上他们拍拍身上的沙土,从半尺厚的沙土里挖出被风沙压的干粮袋,三块石头支一口锅,烧点开水,啃点干馍,又开始挖坑种树,累了就抽几口旱烟解乏,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干。
第一年植树,六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订购树苗,这只能解决一部分,另一部分他们咬牙在自家承包的地里种上树苗,硬是把准备吃粮的土地给占上了,他们心疼呀!
秋季是沙漠种树的黄金时期。第一年秋天,六老汉各自回家里动员,六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最小的姑娘只有十多岁。他们还挨家挨户雇请了250多劳力。300多人在浩瀚大漠中拉开了阵势。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六个老汉分六个组,各包一片。一边挖坑栽树,一边指导监督。晚上,别人走了,他们还要逐个检查验收。
八步沙的黄风说来就来,尽情的耍着淫威,没有几天,有一半的树苗被连根拔起或被风沙淹没,第二年春天,树苗的成活率不到40%。
但六老汉没有被风沙吓倒,不把这黄龙治住,死不瞑目。
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风沙只要一遇到草,就平顺了,于是他们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经验,成了治理八步沙的金科玉律,而且发现草埋入沙中,还可以作为养分喂肥沙子。依据这个办法,第二年,他们又种了4000亩的树,为了有足够的草,以草保树,他们推着小车,走村串户的收干麦草,1斤干麦草3分钱,为了凑到这笔款,他们卖掉了准备做种子的土豆。
到了1984年春天,上一年栽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78%,六老汉脸上终于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经过多年努力,流沙基本上被固定了,可六老汉却没有离开八步沙半步。他们在沙窝上盖起了一院土房,种了一块菜地,长期住下来管护着这片用心血和汗水、泪水浇灌的绿荫。朝伴日出,晚伴霞飞,老人们用双手刨出被沙漠埋没的小草,又用双手掩盖被狂风刮出的树根。
林业部来人视察八步沙,面对一片绿意葱茏的林木,激动得赞不绝口。而年龄最大的贺发林却抱着一棵碗口般粗细的树木默默无语。一位来视察的领导开玩笑地说:“老贺啊,它长大了就给你做棺木吧”贺发林闻言泪光闪动,一个劲地说:“舍不得!舍不得!”
常言道庄稼是“三分种,七分管”,而对八步沙的树木来讲是“一分造,九分管”。这是现任郭万刚厂长的话,若后期管理不力,数年的辛苦就会付诸东流。
八步沙要防火、防盗、防虫、防牧。最让老汉们伤脑筋的还是防虫和防牧。五月份,当嫩叶刚刚舒展时、虫害也随之泛滥,被称为“无烟的森林大火”。治理虫灾需要水,他们用毛驴拉,然后又一担担挑进林区,再用喷雾器一棵树一棵树地喷洒农药。
在八步沙的沙漠里放羊是当地人多年形成的习惯。羊群走进了沙漠,对刚种植的草木破坏极大,若大的沙漠靠老汉们管理确实很费劲,放羊的又都是乡里乡亲,要黑下脸来管理,也使人很伤脑筋,为了禁止羊群进已治理的沙漠,他们起的比羊早,回家比羊迟,还经常和羊倌发生争执。
1990年秋季的一天,60岁的石满老汉骑着毛驴去巡林,中午1点多毛驴回来了,可人却没有回来,他们顺着驴蹄印去找,结果发现他昏倒在一个沙坡上,这期间,他时不时晕过去,大家劝他在医院治疗,他却说:“现在是造林的关键时期,哪有时间去看病。”他一直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在治沙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沙漠里的秋天,晚上气温很低,当时场房十分简陋,为了保暖,窗子用土块封着,门外面挂着布帘子,屋里生着炉子,一天晚上贺发林、常开国遭煤烟中毒,常开国老人因煤烟中毒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再不能治沙了。贺发林一周后慢慢恢复了健康,家人劝他好好休息几天,他一门心思想着治沙,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说话得算数,身体有了点小毛病就打退堂鼓,那不是一个党员的做法”。
为了治理好八步沙,六老汉矢志不移,宁让沙漠埋尸骨,也让沙漠长出绿。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六老汉着了迷,至死不回头。若要自己过好日子,六老汉都是当时的村社干部,在农村中是最有能耐,最有办法的人,用不着无比艰辛治理无边无际的沙漠。细心地人们发现,在自发组织林场前,他们六位不单是村社干部,贺发林是漪泉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润元是台子村党支部书记,石满是漪泉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郭朝明是位老党员,石满和郭朝阳还是在部队服过役。他们多是合作化时期的党员,他们对党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还有军人的坚韧和顽强,从保卫家园这最朴素的感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乡亲深深的爱,没有豪言壮语,心底却是豪情万丈,誓用碧血丹心为家乡换回青山绿水。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八步沙六老汉凭着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毅力,用心血和汗水封住了八步沙风沙,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为了表彰“六老汉”的先进事迹,省委、省政府曾两次表彰“六老汉”所在的八步沙林场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1999年,省绿化委、省林业厅和古浪县委、县政府专门为八步沙林场为“六老汉”树碑记功。
一代愚公,名化万木锁黄沙;
六位黄忠,心系千家谋幸福。
二、前赴后继
六老汉一开始就清楚的知道,治理好八步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只有一代接着一代干,才能让八步沙重现昔日的风采。他们在承包合同上摁下红手印的那一刻,就抱定了沙漠不绿不回头的决心。
由于常年的风餐露宿和超负荷的工作量,有的老汉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有的老汉年龄大了干不动了,老汉们走的时候约定,六家人每家中必须有一个“接锹人”,不能断。
父死子继,子承父志,世代相传,成了六家人的誓约。
1982年,62岁的郭老汉病重,经常下不了床,30岁的郭万刚接替父亲进入林场。当时郭万刚在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岗位。但为了老爹,为了老爹的八步沙,郭万刚被迫妥协,他忍痛割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背起父亲背上的铺盖卷,跨进了八步沙建成不久的小土屋。但真正让郭万刚铁了心留下来的是,1993年5月5日下午那场12级以上的黑风暴,它夺走了古浪县23个人的生命,其中学生就有18个。整个河西走廊造成85人死亡,36人失踪,经济损失高达六个多亿。当时他和罗元奎老人正在八步沙巡林,狂风和沙子一下把他们吹倒在地,满地乱滚,差点要了他们的命。经过了这场天灾,他心里发誓就是要搭上命也要治理好沙漠,给乡亲们创造安全幸福生活环境。这一干就是38年。
1992年秋天,当66岁的贺发林昏倒在树坑旁被背到医院时,已经肝硬化晚期了。弥留之际,他拉住22岁的儿子贺忠祥的手说:“娃,爹这辈子没啥留给你的,就那一摊子树,你去种吧!”贺忠祥眼含热泪,在父亲倒下的树坑旁捡走了父亲紧攥了11年的铁锹,进入了林场。
1991年,60岁的石满老汉因积劳成疾,22岁的石银山背起父亲留下的水葫芦,一头扎进了八步沙。石满他是八步沙第一任厂长,六老汉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他去世没进祖坟,而是埋在了八步沙,他去世前一再叮嘱:“埋近点,我要看着林子”。为此,笔者专程到八步沙石满老汉的墓前祭奠。多让使人敬佩的老人啊!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新时代了不起的愚公。
2002年,罗元奎30岁的儿子罗兴全接替父亲进了林场;2004年,程海的儿子程生学接替父亲进了林场;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接替父亲进了林场。
目前,八步沙六老汉健在的只有第二任厂长张润元一人,他是“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获“第四届地球奖”。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笔者握着他满是老茧的手,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他却说:“他们只是为家乡做了一点应该做到事情”。
六个治沙老愚公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死的死了。但不老不死的是他们传承给儿女们的精神,是给儿女们和整个社会树立的不朽榜样。
六个治沙老愚公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孩子们又成了“治沙六兄弟”。
2000年,年近50岁的郭万刚从老场长张润源手中接过第三任厂长的重担,当时,干武铁路以北还有2万亩沙丘 没有得到治理。郭万刚立下誓言:治沙的步伐一刻不停歇,一定要把父辈肩上治沙这面大旗继续扛到底!
2000年春,郭万刚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组织了150多人的治沙队伍,进入腾格里沙漠南缘,对八步沙林场剩余的2万亩沙漠展开最后决战。那2万亩沙漠处在风沙口,是块难“啃“的骨头。每年沙暴天气多大30到40天,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面对恶劣的环境,每天天刚麻麻亮,郭万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平沙整地,埋压麦草方格沙障,植树种草,有时树苗刚刚栽下,一阵狂风来袭,小树苗就会连根拔起,只得重栽,一次、两次、三次……经过了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省道308线两旁完成了10公里绿化林带,栽树3.2万株。
郭万刚刚当上厂长时,此时林场已负债40多万元,全厂职工每年3000元的工资已有两年多没有发了,若大的林场还要管护。那时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经费中断,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林场经济收入无从谈起。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郭万刚通过多方调查论证,制定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并采取“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要走好这条路,关键是要解决水的问题,但打井修渠资金从哪里来?郭万刚带头卖掉了自家4000多斤小麦,从亲朋友邻处借款,六家人共筹集3万多万元,都是大家卖猪,卖羊,卖粮食凑的,把家底全砸了进去,并动员林场员工集资,并千方百计争取到了20万元贷款,终于打出了165米的深井,望着哗哗的流水,郭万刚激动的哭了。在封育区内平整土地400亩,打机井一眼,架通农电线路一千多米,衬砌水渠道三千多米,育苗100亩。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林场的经济实力不断夯实,职工的收入稳步提高。到2020年,林场的固定资产也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猛增到2000万元左右,职工的年收入也从3000元提高到8万元以上。
在彻底根治了八步沙荒漠化土地后,郭万刚一行并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2003年,“六兄弟”主动请缨,再次承包了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一带的荒沙地,这里是腾格里沙漠在古浪县境内的三大风沙口之一,每年5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风沙对黄花滩4万多移民的生产生活、八步沙生态构成威胁。
2003年春节刚过,郭万刚和他的“六兄弟”就把自己的铺盖搬到了黑岗沙一间干打垒的小屋里,披星戴月地领着治沙队伍与风沙搏斗。他们本着“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精神,到2008年共栽植各类沙生苗木1016万株,辖区内林木存活率达到61.5%,林草覆盖率达到57%。黑岗沙实行封沙育林的21万亩沙丘如今已是生机勃勃。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成为古浪沙漠观光区,工程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林场。
黑岗沙治理的如此成功,离不开精心的管护,黑岗沙护林站的站长,八步沙第一任厂长的儿子石银山,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羊只踩踏,他每天早出晚归,尽职尽责,面对繁重的管护任务,他以沙丘为家。2003年以来,他已经连续在护林站小屋里度过了6个春节。他说,在小屋里度过的6个春节,让他刻骨铭心,不但要忍受没能和家人团聚的孤寂,这里,寒冬腊月,当地常常是风起沙飞,天昏地暗,他住的干打垒的房子四面透风,晚上,除了一阵阵呼啸的狂风,啥也听不见,早晨被子上是一层沙子。他说:“在沙漠里栽棵树实在不容易,我要不把他们看护好,来年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
他过去在八步沙10多年精心呵护的4200亩林地,如今也已成为八步沙林场最耀眼的一块绿色明珠。
还有“六老汉”之一贺发林的儿子贺忠祥,贺发林去世前,亲手把自己栽植和管护的5000亩林地交给了23岁的儿子贺忠祥,叮嘱他一定要管护好这片林地。他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出门,带上水壶干粮,在几十里沙地步行巡视,任凭风沙雨霜,从未间断过,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今天顺时针转这半圈,明天逆时针走那半圈。
2001年,一个与贺忠祥熟悉的村民,不顾贺忠祥多次劝阻,赶着100多只羊在林地里放牧,贺忠祥就将此事反映到林业部门,后经林业部门调查核实后,受到罚款处理后,这位村民便怀恨在心,一天深夜,他偷偷翻进贺忠祥家中企图行凶,没有得逞。后经林场领导和村干部的耐心教育,这位村民再没有去林子里放羊。
从此,只要贺忠祥在,很少有人把敢羊群赶进林子里。后经林业部门核查,贺发林交到贺忠祥手中的25万株树木,没有少一棵,而且都已成长成材。成了八步沙林场的宝贵财富。
继父辈遗志,拼一腔热血再创业;
承愚公精神,治万亩荒漠富百姓。
三、再增荣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了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郭万刚清楚的认识到:八步沙第一、二代人大多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懂得坚持。随着八步沙的二次创业成功,八步沙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大学生,动员青年人回乡创业,让有知识、有能力、有抱负的年青人加入八步沙的治沙团队,使第三代治沙队伍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辉煌。
大学生陈树君到八步沙林场应聘就业,成了一名治沙人。他也曾有过思想上的波动。“这样辛苦的事,干一天两天还可以忍受,长年累月的干下去,谁受得了”。“我们每天都去林场干活,也会路过30多年前六位老爷爷开始治沙的地方。当初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老一辈都能坚持艰苦治沙,让寸草不生的腾格里大沙漠一天天变绿”。陈树君坦言,八步沙“六老汉”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让他更加坚定了治沙的决心。
八步沙第三代人在继承前人坚守、创新的基础上,用科技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黄花滩移民流转的1.25万亩土地上,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沙生作物。他们将科技治沙与产业培育,精准扶贫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联结机制,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八步沙第三代人发挥八步沙林区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与周边农户合作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鸡场养殖沙漠土鸡。同时,为了打造特色品牌,向省内外餐厅、酒店推销具有“八步沙溜达鸡”注册商标的沙漠土鸡,深受市场欢迎。
2018年底,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利用网络争取到了1000多万元的公益治沙资金。同时,他们还联系到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到八步沙治沙造林,在活跃于八步沙的2000多名生态建设工人中,有300多名治沙志愿者长期坚持义务治沙。
第三代治沙人他们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为治沙造林服务,GPS定位,无人机巡林,机械化治沙造林等,这些都使八步沙如虎添翼。
第三代治沙人为八步沙的明天注入了青春活力,给稳步前进的八步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八步沙人40年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干给一代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步向前冲,终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家园。
从六老汉摁下红手印1981年算起到2003年,用22年的时间将八步沙7.5万亩全部治理完成;从2003年到2015年,用12年的时间,主动承包治理了八步沙北面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2015年,他们又承包了八步沙80公里外的麻黄塘沙丘,向15.7万亩荒漠发起了挑战。
就这样他们一步步,一亩亩,一方方完成治沙造林25.5万亩,封育管护面积41.4万亩,相当于再造了四个八步沙林区。
“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中央党校教授徐临祥考察时提出一个观点,八步沙林场保护了周边1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害,小麦亩产亩可增产50公斤,增收就是500万元。八步沙保护了干武铁路,308省道,西油(气)东输管道的畅通,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无法估量。
近年来,八步沙林场项目建设稳步增长,每年劳务费支出近千万元,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英雄出自平凡,成功源于坚持。2019年3月29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九部委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11月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工作的时候专程来到八步沙林场,听取了八步沙治沙情况的汇报,并和八步沙郭万刚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说:“你们几十年,几代人的坚守很不容易,你们就是新时代的愚公,时代的楷模,要向你们学习”。还拿起开沟犁和八步沙人一起进行治沙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使八步沙人倍受鼓舞,决心以更大的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2021年1月22日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