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脱贫记
经过8年持续奋斗,天水市秦州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秦州区,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6万人,贫困发生率26.28%。“日子苦,手头紧。”秦州区杨家寺镇中川村村民马聪灵回忆说,住的土坯房,吃的杂粮馍,吃水凭肩挑,赶集全靠走。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豪迈而坚定,激励着当代共产党人奋斗与担当,共同书写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雷鸣说,同贫困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吹响,全区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合力攻坚、顽强作战。“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雷鸣说,2019年秦州区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底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25952户126599人彻底告别贫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以前跑出去务工,如今回村里上班。”马聪灵成了村里蔬菜大棚的技术员,年薪5万元,盖起了二层小洋楼,“还打算添台小轿车。”
脱贫攻坚战,不仅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决心、意志,更考验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行动力。“战胜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雷鸣说,8年来,秦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定时召开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工作。2017年以来,秦州区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85件263人。2020年,对40名履职不力的驻村帮扶干部进行约谈问责,给予组织处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雷鸣说,突出产业脱贫致富的“治本”作用,关键在于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真正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秦州区积极推进“4+2”农业产业振兴计划,培育壮大林果、蔬菜、畜牧、劳务、中药材和乡村旅游特色优势产业。果树建园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全区果园面积累计达到60.12万亩,全区连翘、白芨、半夏等中药材产值4.6亿元,设施蔬菜产值11.26亿元。“坚持粮饲兼顾、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89个,畜牧业总产值达12.6亿元。”雷鸣说,劳务输出实现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44104人,形成了年输转10万人次以上的“劳务大军”,年收入25亿元。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几年前,秦州区秦岭镇虎林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村民们从昏暗的“土窝子”搬进了敞亮的“阳光房”。村民赵仲文说,老屋在山上,夯土为墙,和泥做顶,窗户小,光线暗。“火炕漏烟,味道很大,墙都熏黑了。”赵仲文如今住进了小二楼,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不断流,大班车天天有。“现在,家人健康,新房亮堂,政府对咱这么好,咱还有啥说的?撸起袖子好好干,致富奔小康!”
“十三五”期间,秦州区建成安置点60个,搬迁16镇236村9034户人。“围绕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我们要实现稳定就业。”雷鸣说,秦州区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依托,通过“产业带动、土地集约、设施完善、资源共享、城乡融合”再探新路,把易地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相结合,初步建成了以平南镇孙集为代表的9个特色小镇,以皂郊镇西坡梁为代表的18个田园综合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雷鸣说,农民能致富,农村有活力,秦州区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继续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王锦涛)
相关新闻
- 2021-04-068年持续奋斗,小康秦州来了
- 2021-04-01【视频】甘肃天水:春来秦州花枝俏
- 2021-03-09【我的扶贫故事】 谱写青春最亮丽底色——记天水秦州区驻杨家寺镇芦子滩村扶贫工作队程睿
- 2021-02-23天水市秦州区农业农村局秦州区2020年度灾毁农田修复项目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