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相机做犁可深耕 以图为史鉴真情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0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武汉的“红区”,还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线;无论是抗洪抢险的大堤上,还是“嫦娥飞天”的现场;无论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小山村,还是......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2021年1月4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新华社记者践行“四力”的主战场。这些年,我已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次甘肃省的各个贫困县,以至于有些地方的山山水水我都了若指掌。
在如此熟悉的环境里,我们这些生在西部、长在西部的记者,如何让报道持续保持新鲜度?
2020年,我一遍又一遍地回访熟悉的人和事。在岁月的沉淀中,我终于发现,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我记录的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变。也许这样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不易察觉的,但经年累月,沧海桑田。
从我立足的地方挖下去,只要挖得够深,必有清泉涌出。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相机做犁可深耕 以图为史鉴真情
“按图索骥”却激发了共鸣和共情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年初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在老油井上打出新油,继续把脱贫攻坚故事讲出新意。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0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拍摄的已通车的折红二级公路布楞沟三号大桥;下图为2019年3月4日在布楞沟村拍摄的建设中的折红二级公路布楞沟三号大桥。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我首先想到了我的“老根据地”——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1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拍摄的已建成投用的拱北湾豪客来希望小学;下图为2019年3月5日在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拍摄的拱北湾小学临时教学点。
2020年4月,我来到东乡族自治县进行回访。出发前,我从2019年拍摄的2000余张东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相关图片中精选出20张,然后按照这20张照片拍摄的主题及内容进行定点式回访。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2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拍摄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产业培育项目现场;下图为2019年3月6日在那勒寺镇拍摄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现场。
我用一周的时间先后前往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大树乡乔鲁村、龙泉镇苏黑村、拱北湾村、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等地,通过航拍、特写等形式,“按图索骥”地用影像记录这一年间这些地方发生的变化。
回访后,我通过新旧影像对比编排照片,以《时隔一年看变化——甘肃东乡脱贫攻坚影像》为题直观地向外界展示脱贫攻坚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点击链接,观看报道:时隔一年看变化——甘肃东乡脱贫攻坚影像
进行定点式回访,编排新旧对比影像,能够从历史纵深角度,更直观地展现脱贫攻坚进程。这种拍摄和编辑手法,在我2020年的图片报道中较为常用,《“搬”出来的好日子——甘肃古浪脱贫摘帽影像》《搬下山的这两年――再访易地扶贫搬迁户胥存》《三进藏乡看脱贫——甘肃陇南坪垭藏族乡脱贫影像》等稿件都是通过影像对比的形式呈现。
强烈的今昔对比影像,生动展示了脱贫攻坚带给贫困地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一个个变化为历史做注脚。这些注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必会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样的对比,也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鸣和共情。有的基层干部对我说,这些对比图片展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也告诉世界甘肃人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0日拍摄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下图为2019年3月4日拍摄的建设中的达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立足当下 回望过去 关照未来
今昔对比的图集引起反响,在我意料之中;引起许多采访对象的共鸣和共情,却在我意料之外。我仔细梳理了一下,这样的效果,既有偶然,也是必然。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7日拍摄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安置区道路;中图为2018年10月3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坪垭藏族乡安置区道路;下图为2016年9月1日拍摄的搬迁前的坪垭藏族乡腰道村道路。
要说偶然,确实偶然。甘肃省的贫困县我再熟悉不过,为了报道这里的脱贫故事,我曾尝试过很多角度,也曾挖掘了很多线索和故事。这次我能做些什么呢?
每次出发前,我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然而,很多的线索几乎都是干巴巴的数字。看完这些数字,我更没有方向感了。
每次苦思冥想找不到灵感的时候,看看老照片,看看自己过去拍摄的图片,总会有意外收获。
多年来,我的前辈们、同事们一直在用影像记录包括甘肃在内的全国贫困地区人口为脱贫攻坚所付出的努力和其中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着全国脱贫攻坚的进程,我自己手中也积累了大量素材并分类保存。当我打开这些图片时,忽然有一个想法:何不“按图索骥”,做一做今昔对比?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出发了,没想到老油井真的打出了新石油。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8日拍摄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安置区全景;中图为2018年10月3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坪垭藏族乡安置区全景;下图为2016年9月1日拍摄的搬迁前的坪垭藏族乡腰道村。
要说必然,确实必然。这些年,新华社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关注领域,持续不断地报道。我的很多同事常年在贫困地区蹲点调研——无论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是视频记者,我们都已经习惯用深入调研的思维来持续追踪一个地区、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小山村、一户人家的脱贫故事。
2016年以来,新华社组织了多次脱贫攻坚报道研讨会,我和来自全国各分社的同事们在福建宁德、广西融水、云南石林等地现场学习脱贫攻坚摄影报道的经典案例,深受启发。近几年,编辑部的记者、编辑也相继来到甘肃,和我们一起深入到甘肃的沟沟坎坎,一起用影像记录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2月6日拍摄的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石城村村民胥存家中景象;下图为2020年3月10日拍摄的胥存搬迁入住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绿洲生态移民小镇家中景象。
“黄牛犁地”大有可为
在持续的报道中,我也不断地思考:新华社有庞大的图片资料库,每一个新华社摄影记者都有丰富的采访经历。不断地回访、不断地打卡,长此以往,串点成面,就会织就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2月6日拍摄的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石城村村民胥存家中景象;下图为2020年3月10日拍摄的胥存搬迁入住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绿洲生态移民小镇住宅。
2018年2月,在采访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时,我遇到了黄羊川镇石城村村民胥存,她家住在山区,山里天旱、地薄,两口子耕种着20多亩山旱地糊口。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丈夫外出打工,2004年却不幸遭遇事故瘫痪在床,彻底丧失劳动能力。胥存独自挑起生活重担,生活愈加艰辛。
2012年以来,古浪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偏远山区1.53万户6.24万名群众陆续搬下山。2018年2月,胥存一家从祖祖辈辈生活的石城村搬了出来。
多少年的艰辛付出,胥存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可就在搬家前后,她却两次落泪。
搬家前,胥存把家中的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卖了5000元,回到家后,她钻进屋子大哭一场。20多年间,她赶着这头骡子驮水、耕地、收庄稼,骡子是她唯一能仰仗的“劳力”。
第二次落泪,是她搬下山后不久。在新房忙碌,胥存努力让家中变得整洁有序。休息的片刻,胥存望着新家里的一切百感交集。她躲着丈夫和婆婆,偷偷抹起眼泪。“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还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两年后,我再次回到古浪县,就是专门来看看胥存一家迁入新居后的生活。丈夫伤残,婆婆年老,当地政府针对胥存家的特殊情况进行兜底保障,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残疾人补贴等,让胥存一家在脱贫路上不掉队。胥存还在小区物业找了份保洁的工作。
日子越过越红火,胥存脸上的笑容也比过去多了。2019年底,胥存全家脱贫了。
相隔两年时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推动下,胥存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一时代进程的记录者,我也倍感欣慰和自豪。脱贫攻坚给贫困群众带来改变,让他(她)们拥有了全新的生活。同时作为见证者,我看着精气神很足的胥存,发自内心为这家人高兴,为像她一样脱贫奔小康的人们感到激动。
后来,胥存又告诉了我一些关于她们家的好消息,山上20多亩旱地有企业准备整体流转,山下新的土地也快分配下来了。
“脱了贫,小康生活也有奔头了!”胥存说。
点击链接,观看报道:搬下山的这两年
在脱贫攻坚这样有较强历史纵深感的重大事件中,记者通过持续关注、定点回访,不断用影像记录脱贫攻坚给当地贫困群众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更能感受到沧海桑田。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7年2月18日拍摄的甘肃省古浪县十八里堡乡中团村旧貌;下图为2020年3月10日拍摄的中团村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感恩新村。
古浪县只是甘肃的贫困地区之一。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17个属于插花型贫困县。2020年,甘肃75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记者如果没有持续地关注、深入地挖掘、不断地积累,很难完整地呈现出从贫困到脱贫到小康的完整过程。在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唯有持续扎根基层,深入挖掘感人故事,不断记录点滴变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与伟大的脱贫攻坚进程相配。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4月21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拍摄的已搬迁入住的拱北湾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下图为2019年3月5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拱北湾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点击链接,观看记者范培珅采写的另一篇感人报道:一家人·八千亩·廿一年!年过七旬,他却誓用生命染绿沙漠!
▲新华社记者范培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采访。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
编辑/李鹏、费茂华、崔博文、李梦馨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