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我的脱贫故事·一个西北山村的扶贫纪实

21-01-11 10:32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吕庚青

  【开栏语】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14个系列,多类型产品,全媒体平台,讴歌百年大党丰功伟绩,为“十四五”开好局鼓与呼。 

  即日起,贯穿2021年全年,面向省内外征集作品。随制、随报、随评、随播。甘肃省广电总台相关平台精彩呈现,择优上推央视、央广;中国甘肃网、视听甘肃(丝路明珠网)同步发布;今日头条、微博、快手、Zaker、百度百家号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及有关中央媒体端、网同步发布、持续推广。 

  欢迎您参与,期待您关注!

  详情查看〉〉〉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一个西北山村的扶贫纪实

耿鹏飞

  【内容摘要】《一个西北山村的扶贫纪实》历时半年多,通过驻村采访和疫情期间的电话、视频等采访方式完成,反映的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阶段一个西北山村—甘肃省通渭县蒲岔湾村的扶贫、脱贫,呈现了一个西北山村脱贫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了扶贫工作者扎实的工作与思考。本文着重描写了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基于此去发现并思考扶贫工作的意义,以及扶贫对于偏远贫困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解读了扶贫相关政策是如何在一线扶贫现场被执行和实施,其中,在疫情来临时,描写了驻村干部坚守一线、一心为公的事迹。同时,还对脱贫之后的乡村进行进一步地观察和记录,不局限于脱贫工作本身,结合乡村振兴,生动地描绘了一线扶贫工作人员为此展开的具体工作部署,把脱贫工作的连贯性展示出来,为读者全景再现了一线工作的场景。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扶贫;驻村干部

  引言

  西北作为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一直伴随着这片土地。摆脱贫困对于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脱贫攻坚不单单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事情,消灭贫困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事情。

  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那就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完成这篇作品之后,笔者愈发体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 “四力”的重要性。

  往新闻现场走得越深,越能捕捉到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与采访对象聊得越深,越能在情感上与他们同频共振。采访路上,脚上沾的每一点泥土,都是有价值的。

  观察事物要有洞见,判断事物要有预见,新闻工作者的“眼力”,一方面要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全面、综合地看问题,要有往深处看的洞见,也要有往远处看的预见。

  新闻的“脑力”则是对于作品写作的思考和作品主题的思考,这就要求写作要与时俱进,摒弃固化的思维和老套的模式,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新闻的策划要创新,写法要创新,组合方式要创新,表现形式也要创新。

  新闻“笔力”,就是文字要有方向、有品质、有温度。有方向,就是要贴近读者、贴近人民群众。有品质,就是要让新闻既讲求时度效,又富有艺术性。笔力的温度,归根到底源于质量新闻工作者心中的热度。“四力”对于新闻工作者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1、石承龙:“我得回去” 

  2020年2月3日,大年初十,石承龙的妻子不想让丈夫离开家,她拿着一个小行李箱站在门口,里面摆放的每一个物品都是她准备的,可她并不打算把行李箱给石承龙。 

  在行李箱里,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十个之前单位发的防尘口罩,医用口罩早在年前就已经买不到了。在衣服周围,塞满了妻子做的干粮,小号的行李箱看起来鼓鼓囊囊。 

  大年初八是法定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随着疫情的严重,甘肃省推迟了全省复工时间,“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回到岗位,我得回去”,石承龙安抚着妻子, 直到妻子把行李箱推到了他们两个人之间。 

  通常石承龙去蒲岔湾村是坐动车再转客车,但这次,他不敢坐别的车了,不管是火车还是客车,他第一次把自家的车开了出来。这个车主要是他爱人在开,买菜做饭接送孩子,还有上下班,他去村子扶贫的日子,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个人撑起来。 

  2020 的春节,蒲岔湾村新铺的硬化路鲜有人走,串门走亲戚被令行禁止,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疫情蔓延,村子也变成了防疫的重点。在春节前,村子的防疫措施就开始部署,石承龙回去的时候,第三铺乡人民政府停止了“2、5、8”逢集日,各个村子的监测点早已设立,回乡人员的摸底工作已经展开了一轮,村子的防疫防控到了最紧要的关口。 

  作为蒲岔湾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石承龙回到村子后,所有的工作就一下担在他的身上,各种信息一下像雪花般在他这里汇总。乡村所拥有的防疫物资并不理想,口罩、消毒液都很紧张,志愿在各个防疫站点坚守的返乡年轻人们也需要吃喝用度,二十四小时设卡值守,工作的任务体量陡增。 

蒲岔湾村两委一队工作人员合影

  眼下的当口,他决定向帮扶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以及群众发起捐款,通过捐款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大家集资这个事情并不是第一次了,比如村委会的那辆面包车。众人拾柴火焰高,能筹集多少算多少,解了燃眉之急才是当务之急,捐款的事宜很快就在内部通过并执行了。

  石承龙带头捐了五百,其他工作人员也纷纷出力,最后总共凑了快三千元,虽然 村民们加起来捐的不多,但足够让石承龙欣慰了,要知道,在两三年前,蒲岔湾村几乎快一半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不说让他们捐钱了,吃饭都是问题。这里贫 困的消减石承龙是忙在自身,看在眼里。

  石承龙开着自己的车往返于村子和镇上,不断把物资送到村子的临时检查站。雪越来越大,路变得更加危险,他还是有惊无险的把物资送到了村子里,在村口检查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都说山路危险,告诉他缓几天再来,可他在现场还不忘和大伙开玩笑说,说自己毕竟是“蒲岔湾车神”,没什么问题。那天,石承龙在准备回乡时,雪停了,就如这惶惶的疫情,也迟早会殆尽。 

  “没办法,必须要到现场”。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防疫工作并不轻松,任务重 责任大。石承龙并不打算在短时间内回家,他想着就这么在一线呆着吧,回去只会给自己的老婆孩子带来风险,毕竟,他在防疫一线每天要接触很多人。和所有人一样,大家都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生活能够恢复正常。 

  2、杨述栋:“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说这话的时候,来自金昌的帮扶工作队队员杨述栋并不在蒲岔湾村,而是在金昌进行着防疫工作。 

  他是蒲岔湾村扶贫工作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过完年,26 岁。家里人老催着他赶紧找对象,但在纪检部门工作的他,一忙起来就没了时间概念,工作性质严肃,想要认识一个新的姑娘也不容易,虽然单位的老同志们总说给他介绍对象,但最后都没了消息,不了了之。 

  杨述栋本来计划回家过年待几天就回去,但随着封路和疫情严重,金昌和定西组织部决定,暂缓扶贫干部返回,他只能在金昌呆着。这并没有让杨述栋闲下来,1月27日,金昌第一例确诊病例出现,金昌防控人手短缺,在他们公职人员的工作群里,号召大家义务参与防控的信息出现后,杨述栋当即就报了名,在说到报名比例的时候,杨述栋说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报名。 

  他住的房子刚装修完,是计划以后有对象拿来结婚用的,目前除了一张简易的单人床,别的什么家具都还没置办,空荡荡的屋子只有他一个人生活,一包泡面,一个馍馍就是他的午餐,在村子里呆了大半年的缘故,他对吃饭什么的都没什么要求,垫垫肚子不饿到就行。通常中午短暂的回来休息后,杨述栋又得出门继续排查防控。 

  2月中旬,杨述栋拿到了组织开的证明,他可以回到村子了,在哪里做工作杨述栋并不会特别介意,这里的办公室也好,那里的田间地垄也罢,“都是为人民服务呢么”,这个戴着黑色眼睛,国字脸的年轻人,很认真的说道。 

蒲岔湾村一瞥

  一同回村子的还有另外的几个扶贫干部,他们工作的地方都是一个乡的,虽然不同村,但路是一样的,杨述栋正好蹭了一辆“顺风车”,车里的人都很喜欢杨述栋,像这样年轻的小伙子在扶贫队伍里并不多见。

  去年6月份,杨述栋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入党申请书下写了满满六页,站在西北贫寒之地,他对入党的态度变得渴望和严肃,他深知什么是责任,就像拿到了接力棒,他的信仰更加坚定了。 

  第一次前往蒲岔湾村的时候,杨述栋是坐着大巴车,和金昌市一百多个扶贫干部一起来都定西市通渭县城的,到了县城,村领导再开车把他接到村子里。和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去村子被蜿蜒的盘山公路吓了一跳。

去往蒲岔湾村的山路

  村委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地上,车得先开上一个小坡,在坡的边上是一个水泥砌的台子,有点类似乡村大舞台的感觉,门口有一对篮球架,党员活动室、卫生站都挨着村委会,这些都是新建成的,比起原来的办公环境,现在已经好太多了。村委会里面,除了两间办公室,还有一个内间除了桌子还有两张单人床,有时候办公晚了或者中午小憩,大家就在这里凑活一下但到了冬天,这里就没法住人了,因为这里面即使炉子烧得通红,依然热不起来。

  村子是有班车的,可以从蒲岔湾村坐到乡上,但每天只有一趟,这对于大伙工作十分不方便,当“为了来回工作方便,我们一起众筹买了辆面包车”杨述栋也是这辆车的购买者之一,这辆面包车于2019年年初购买,由扶贫工作者们开会决定自费购买,每个工作人员均摊下来也是上万元的一笔开销,这相对于他们几千块钱的工资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且每个月的油钱也得自己平摊。 

  扶贫资金都是专款专用,2019 年蒲岔湾村申请了三十万的资金用于合作社,但是像买车这事还得他们自己众筹解决,或者用自己的车。考虑到山路和去村子办公的人数,七座的面包车成了大伙的首选,即使是这样,一两面包车在具体工作使用也是捉襟见肘。 

  “每个月油钱一个人大概得 120 元”石队长说,对于扶贫工作人员来讲,面包车大大缓解了工作交通的难题,但每个人的账本上都多了一笔固定支出。这对于工作没几年的杨述栋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但这钱他掏的没有一点怨言。

  3、“活不得活,死不得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定西市是贫困重灾区,作为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定西市在2019年有贫困人口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12%,如何褪下贫困的帽子是这座城市最紧要的事情。蒲岔湾村,隶属于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在当地,有这么一句话:中国的贫困看甘肃,甘肃的贫困看定西,定西的贫困看通渭,通渭的贫困看榜罗镇和第三铺乡。这里,是中国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是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2019年年底,蒲岔湾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脱贫的公告张贴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距离市上组织的多部门检查小组来查验刚刚过去一个多月,蒲岔湾村在2020年之前实现脱。在2019年,全村共脱贫445户224人,加上之前退回来的那一户,还有4户17人等待脱贫,贫困发生率2.02%,已经低于国家要求的3%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脱贫,在政策上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安全饮水不愁;义务教育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石承龙和队员们在刚来的时候,主要精力就要确保这些内容的实现,这里面每一个单拎出来,可能就是某个村直接贫困的原因,之前的蒲岔湾村,似乎这些都占了。

  自来水管通向了家家户户,硬化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土路,用电、公共设施环境等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村民们看个小病在卫生室也都能满足,一切都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好。

  脱贫工作如火如荼,可很多村民却不愿意在脱贫登记的时候配合工作,原来部分农民担心脱贫了,相关政策就不能享受了,从而对于脱贫带有一定的抗拒,但实际上,建档立卡户退出后仍然能享受扶贫政策,脱贫是不脱政策的。 

扶贫干部在村民家入户

  19年脱贫的贫困户中,孙家曲社有一户贫困户叫孙喜娃,他家共6口人,家里4个孩子都有学上,两个本科,一个高职,一个高中,在入户核查后,家里的情况已经符合“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指标,可以列入拟脱贫户内。就是这么一件应该高兴的事情,但孙喜娃得知把后,情绪并不高涨,主动给石承龙打了电话,表达了延后脱贫的想法。

  尽管石承龙在电话里反复给他讲脱贫的标准,在规定上是要列入的,但从孙喜娃的想法来看,脱贫不脱贫,是他的事情。之后,石承龙和村主任一同前往他家里给他做工作,关于政策的事情,石承龙详细的讲述了脱贫后各项精准扶贫政策他还是可以享受的,帮扶工作一定会持续帮扶。

  孙喜娃听完沉默不语,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了,他说他理解错了,他以为他家今年脱贫了帮扶队就不管他了,听到石承龙他们的话,他反而觉得有些愧赧,值此之后,他心中脱贫的疑虑彻底打消了,也用行动配合着村里的工作。孙喜娃家只是一个缩影,石承龙他们靠着他们的步子和耐心,终于让每一户村民都了解了政策的本质。 

  从17年来,到19年村子脱贫,石承龙和村干部以及帮扶队员完成了这件大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和全国数以万计的扶贫工作者一样,他们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壮举。石承龙还是会想起那个在门口坐着说说话的老妇人,“活不得活,死不得死”的日子再也不会出现了。 

  4、入户走访——拗过老乡的掘想法,也救过老乡的命 

  蒲岔湾村下辖四社,分别是上庄社,下庄社、孙家曲社和滩来湾社,全村共计184 户 841 人,在 2018 年经动态调整统计中,未脱贫人口48户242人,贫困发生率为28.7%。脱贫的工作量很大,但石承龙和工作人员坚信,跑的越勤快,老乡们脱贫就越快。

入户的路上

  入户走访,随便拉一个蒲岔湾村的扶贫工作人员,他都已经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了, 上山下山,爬来爬去,碰上点大事小情,就得到村民家去。这去村民家,来的快, 走得也快,颇有一些“不拿老乡一针一线”的架势。

  确实也如此,村民本就朴实,每每石承龙他们去到村民家,村民都会端茶倒水,递烟上菜的,能看得出来,村民是打心底里欢迎他们,但问了该问的问题,处理了工作的问题,他们也就起身离开了。 

  村里刚开始覆盖地膜的时候,并不是每户人家都愿意弄得,这个问题看似不是一 个问题,覆盖地膜能够促进农作物对水分吸收、能够使土壤保持湿度,还能够提 高土壤的水分使用效率,百利而无一害,但这个事情和村民一说,响应者并不多, 因为大伙别的都还好,但听到自己还要交钱,人人都沉默了。

  国家补助一部分,自己再掏一部分,质疑的声音和不以为然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并不相信一张小小的塑料膜就能让土地好到哪里去。石承龙只能和大伙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劝说,大部分村民是同意了,但仍有一些执拗的村民不愿意覆盖地膜。潭湾社的老张家就十分不配合。

  老张六十出头,平常去哪里都拿着他的旱烟,没事就吧嗒吧嗒抽两口,这事儿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石承龙来他们家两次了都没说个所以然,都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石承龙和一同前往的杨述栋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把工作做通。 

  对于老张头,不能脸红脖子粗,一定要平和,覆膜的好处石承龙已经讲了很多次,这个钱的问题也已经展开说了很多次,“你娃在外面打工,孙子正上学,不然你给你孩子或孙子打电话问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直不松口的老张头态度缓和了不少,借此,事情有了转机,到石承龙一行人走的时候,覆膜的问题也谈的差不多了,拗过老乡的掘注意,这也都是为老乡好。 

  除了改变老乡的态度,他们还救过老乡的命。2019年八月份,杨述栋和帮扶工作队成员一起在孙家曲舍入户走访的时候,在走到谢海山家崖下时,听到崖顶传来微弱且痛苦的呻吟声。 

  谢海山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一类低保,已经93岁高龄了,大儿子车祸身亡,二儿子外出打工,孙子在县城上职校,家中只有儿媳妇在家,居住在一百米外的另外一个院落。

  杨述栋和文书苏润强、驻村组长陈振龙听到这微弱的声音,立马感到不对劲,一起跑到崖顶,见到谢海山裤子只提了一半,趴在地上,周围到处都是呕吐物、排泄物,原来老人摔倒在地上,几个人赶紧上前把老人扶了起来,这时候谢海山已经意识有些模糊了,润强去叫他的儿媳妇,杨述栋和陈振龙扶起谢海山,帮他穿好了衣服;很快,在其儿媳妇赶来后,大家一起将谢海山抬到屋内炕上,在老人恢复意识后,帮扶干部们才在谢海山儿媳妇的道谢中离开。 

  这次走访救了一个老人的命,在2020年1月,老人去世了,寿终正寝。谢海山的家人特意到村委会给杨述栋他们说了一声,老人走的时候很平静,他们一家人对于去年的事仍然心存感激。 

  入户走访也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情,大山深处,沟壑遍布,稍不留神就容易发生危险,而这些实地走访都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杨述栋记得起一次去滩来湾社的事情,那次下乡回来晚了,天都黑了,因为道路崎岖和陡峭,只能回老乡家里借了手电筒才慢慢走回来,大概花了三个小时才战战兢兢回到村委会,坐在椅子上,整个人都被汗水打湿了。

  5.授人以渔才能持久发展 

  还记得2018年初,石承龙开始把考察的产业进入实践提上日程,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五保户很多,大部分人在不忙的时候喝着自制的罐罐茶,抽着旱烟,当石承龙到家里挨家挨户同他们讲种植些什么的时候时,很多村里的老人都只是笑着,产业这个词听到耳朵里总觉得不真实。 

  政府支持养殖,这和石承龙的想法是一致的,政策和思路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就得动员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但牛不是说养就能养的,考虑到农户家的条件,他积极协调争取帮扶单位兰石集团捐赠彩钢板880平方米,用于暖棚圈舍建设,2018年共动员贫困户建设标准暖棚34座,解决了硬件,大伙看到了实打实的棚子,那年年底之前,所有的贫困户都开始养牛,这为产业扶贫迈开了步子。 

  除了养牛、养蜂,在村子里种植金银花和花椒的想法石承龙想了很久,对于蒲岔湾村,想要发展种植,植物就必须耐性好,容易成活而且还得有交易价值,最后,金银花和花椒成为了他的首选。想要在这里种植除了要克服人们的观念,还得考虑到它的实际环境是否适合种植,反复的考察,证明是可行的。 

  动员大伙种植、养殖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有时候白天加班完善软件资料忙到很晚,晚上还得入户动员。早先开始入户,村民们觉得领导来了,桌上摆上烟,接受“视察”,谈到具体问题比如动员大伙儿养殖,就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开始的碰壁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石承龙和两委一队的工作人员,“三顾茅庐”就成了家常 便饭,去的多了,哪一家有几口人,什么名字之类的信息多能背下来了,一来二去,村民们对待石承龙他们的态度越来越亲切。

  种植的事情,就在他们深一脚、 浅一脚的山路行径中走成功了。在19年脱贫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所有村民都打了勾,没有异议。村委会亮灯的时候,有时候晚上还会有村民送来自己煮的洋芋。 

  因地制宜,当地政府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对于蒲岔湾村,主要是肉牛养殖和蜜蜂养殖,政府会无偿给农户捐赠品种为西门塔尔的牛,这种品种生存率高,肉用性能较好,配合着给群众印发的种养殖技术手册,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户能够获得收益,西门塔尔长得壮硕,石承龙他们入户,除了看人,还要看牛。 

工作人员采摘金银花

  驻村干部不易,工作不容易的背后则是生活不容易。石队长记得 2017 年上半年的时候,村里负责做饭的阿姨突然不干了,三个月之后他们才找到新的阿姨来做饭,那段时间恰好是工作最繁忙的阶段,石队长和他的队员们吃住都在村委会,一连吃了三个月的泡面,提起那段日子,石队长一直在摆手,“现在看见方便面就恶心”。

  6、“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2020年对于甘肃省来讲,责任很重,全省还有17.5万贫困人口等待脱贫,还有8个贫困县的摘帽退出任务要在今年实现,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困扰下,春种和开春的扶贫工作依然要不能停止。对于蒲岔湾村,脱贫之后,最要紧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除此之外,实现乡村振兴是接下来要走好的一步重要的路子。 

  三月份以后,村子里已经撤了村口的防疫点,春种马上就要展开,生活似乎步入了正常的轨道。石队长不是没有考虑过和村民们一起想一想关于村子发展的新方向,但这个村子的结构仍然是年轻人出去上学的上学,务工的务工,除了逢年过节回来,大部分时候,和工作人员打交道的都是这些老人家。老人们现在吃穿不愁,可能一辈子都没往外面走过,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于他们自身似乎并无问题,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改变起来并不容易,政策和福利的落实算是艰难的迈出了一大步,往后的改变则需要他们继续挨家挨户的奔走。

  村里的产业看起来一片向好,但现有的金银花种植、养牛和花椒种植,无法形成 规模大面积种植和养殖,还不足以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到家乡。技术人才和年轻劳 动力的缺失,正如大部分乡村一样,是一个十分窘迫的问题。 

  眼下,对于石承龙,除了春种,最要紧的工作就是给全村落实修厕所的事宜。全村 181 户人家,目前共有 100 户人家主动报名,看着村子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离开村子,石承龙也不去想别的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石承龙在前段时间短暂回到了家,本来计划着等疫情结束,至少得几个月后才能回家, 但他的一位亲戚离世了,接到电话的他什么也没说,开着车回了兰州,短暂的呆了一天,他又回到了村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的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中说到: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这对于内生动力相对不足的蒲岔湾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两委一队担子上的工作就更加严峻。 

  也是在3月,甘肃批准了31 个贫困县摘帽,全省总共还有八个县没有脱贫,这其中就有通渭县,虽然蒲岔湾村已经实现了脱贫,但接下来的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石承龙总是这样给自己打气,和每一位扶贫干部一样,他把个人情感和家庭藏进胸膛,把血汗付出留在摆脱贫困的村庄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临夏州:冰雪运动乐寒假 临夏州:冰雪运动乐寒假
  •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须注意这十点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须注意这十点
  • 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检查 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检查
  • 兰州公交集团:所有公交车辆落实早晚高峰前“一日两消毒”制度 兰州公交集团:所有公交车辆落实早晚高峰前“一日两消毒”制度
  • 甘肃省又有冷空气来啦寒冷大戏继续上演 甘肃省又有冷空气来啦寒冷大戏继续上演
  • 受降雪影响河西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受降雪影响河西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 预订年夜饭 去不了咋办?兰州市多家饭店:押金全额退还 预订年夜饭 去不了咋办?兰州市多家饭店:押金全额退还
  • 【飞阅甘肃】张掖甘州:雪落古城冬韵浓 【飞阅甘肃】张掖甘州:雪落古城冬韵浓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陇
2   【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我
3   临夏州人民医院对49个医用耗材降价
4   临夏州中医医院开展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
5   临夏州永靖文明之声讲好新时代故事
6   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2020年临夏州
7   农发行1.5亿元贷款助力临夏县乡村发展
8   临夏州:冰雪运动乐寒假
9   临夏州医院成功完成首例降价冠脉支架手
10   临夏州通信业发展成效显著
11   【文明家庭】王会云家庭:小家传大爱共
12   马相忠在临夏市调研督查冬季疫情防控工
13   郭鹤立到州公安局和州疫情防控总指挥部
14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须注意这十点
15   去年平凉活牛供港澳数量逾1000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