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不怕苦不怕累,每天为群众的事四处奔波。”“王书记对人热情,没架子,我们有啥事都找他说。”这是笔者日前深入康县平洛镇瓦舍村采访时在村口见到田玉民村民对笔者说的一席话,也是其他村民对王海文的评价。在康县平洛镇瓦舍村,提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文,群众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瓦舍村村民口里所称的“王书记”,就是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文同志。王海文是康县电子商务中心的一名干部,自2015年8月开始在迷坝乡四方村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2016年担任迷坝乡四方村和姚山村第一书记,2017年8月,他又被组织选派调到康县平洛镇瓦舍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来,王海文扎根农村,用一颗真诚地为民之心,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
瓦舍村位于康县北部地区平洛镇西南部,距离县城49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辖5个合作社139户488人。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57人,贫困发生率为32.3%,该村属于全镇4个贫困村之一。全村行政区划面积12934.8亩,有耕地2642.1亩,林地面积6919亩,牧草面积3061亩,退耕还林面积1680亩,共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中寨到黄龙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群众主要产业收入以花椒、核桃、劳务输出和养殖为主,全村种植花椒面积达160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6239元。现在已全部高质量脱贫。瓦舍村要怎么发展起来,怎么富起来,驻村之初,王海文思考了很久,也想了很多。
抓党建 精准扶贫有活力
曾经瓦舍村既没有像样的经济实体,也没有村集体产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养殖业等。该村增收渠道狭窄,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农户思想不够解放。此外,该村村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村农田道路、水利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村民生活条件较差。
如何利用气候特征和便利的交通改变瓦舍村落后面貌,这是王海文一直思考的问题。根据瓦舍村实际情况,组织所有帮扶队员深入农户家中,走访群众代表、老党员和离职村干部,与群众促膝交谈,了解村情户情,认真分析致贫原因,科学思考谋划,在充分了解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帮助制定了瓦舍村发展规划、贫困户发展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他村上组织召开的一次村社干部座谈会上,他向村两委积极建议,应立足本村气候高寒湿润、河谷温暖、高差悬殊的实际情况,坚持“长期靠核桃,中期靠花椒、短期靠药材、常年种油菜、外带搞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制定了《瓦舍村三年产业扶贫规划》《驻村帮扶年度计划》。王海文驻村以来,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要切入点,从抓班子、强堡垒入手,有效借助利用“甘肃党建”、“学习强国”平台党建活动载体,组织全村党员按时参加“三会一课”,认真参加集体学习,按照要求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协助村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和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提升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全村新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建起了党员学习微信群。
村支部书记田凤位和村支委委员张占良告诉笔者:以前我们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但次数少,主要以念为主。王书记来了以后,对学习抓得紧,学习次数多了,学习内容也丰富起来,结合着村里的实际,很多事情在大伙儿的讨论中就有了答案。“如今,瓦舍村党员队伍学习风气浓厚,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王海文谈到现在的变化自豪地说。
王海文认为,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村里好几位致富带头人都是党员,都在为瓦舍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抓落实 精准扶贫有动力
王海文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具体情况,找准工作突破口。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访问老党员、退休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集结建议理清思路,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王海文紧盯民生实事,在一件件“小事”上彰显责任担当。他为村里协调落实了价值5万元的健身器材,让孩子们在放学后有了健身锻炼的去处。从前村民们为了复印一张身份证要花半天时间跑平洛街道,还要搭上10元路费去镇上拍照,对此,他在为民承诺事项中加入了“免费为全村群众复印、打印证件”一项,使大家免去了奔波之苦。王海文驻村期间,一户边缘户家的儿子本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2019年5月突然开始患病,2019年7月被确诊患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看病医疗刚性支出较大,对家庭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王海文和村支委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为他申请了低保。2020年3月,他又患上了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王海文帮他申请了慢性病鉴定,享受相关健康扶贫政策,并为该边缘户户主提供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1个,又帮助他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养殖业。同时,王海文和村支委干部利用康县大病保险为其看病支出进行救助。现在,病人经过积极治疗,病情稳定,正在康复中。2018年04月份,一村民张永良的妻子犯病离家出走几天,多人寻找都不见踪影,王海文悉知情况后,凭借自己和康县公安局周边派出所熟悉的优势,主动和平洛镇派出所民警取得联系四处打探消息。悉知在略阳郭镇派出所有一个走失的女人的消息后,与平洛民警驱车一百余公里赴略阳郭镇派出所见到了失走多日的女子,经过确认是瓦舍村走失几日的女人,也就是村民张永良的妻子,与平洛民警一起护送下安全回家,张永良一家人很是感激。受到疫情影响,村民张崇汉、田玉军、田得利、田玉龙等8户家里的花椒销售并不理想。王海文得知情况后,拍摄花椒采收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和朋友圈进行宣传,并联系亲朋好友购买,帮助这8户解决了销售难题。田玉军说:“王书记给我们瓦舍村老百姓带来了很多的幸福,创造了很多致富条件。他这个人特别好,没一点架子,对老百姓体贴得很。”
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扶贫攻坚战的进度,党的惠民政策只有落实到田间地头,精准落实到每人每户家中,才有好的效果与满意度。作为基层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王海文他们始终贯彻中央精神,把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综合保障等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位。
王海文认为,村子要富起来美起来,要始终有发展的产业,人居环境继续改善,村级集体经济、高效农业大发展,科学文化素养注重提升,群众的收入可持续性发展,才有美丽乡村。
王海文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力量到村帮扶,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帮助村干部强化发展自强意识和生产生活自信,团结带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抓基建 精准扶贫有冲力
怎样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王海文和村干部他们工作的重点。
“‘对症下药’是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关键,只有坚持‘对症下药’,找准用力角度,才能更好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王海文说。
始终本着“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原则,为群众积极主动解决实际困难,群众哪里有困难,帮扶队就会出现在哪里,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每周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帮助和引导群众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确保村内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和群众室内、庭院干净整洁;帮助全村道路两旁种植花草,积极开展花满乡村建设;帮助贫困户栽植辣椒,发展产业。今春疫情期间,王海文和工作队员积极配合村“两委”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全村外出返乡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积极落实居家隔离观察等措施。在瓦舍村进村主道路帮助搭建村级疫情防控检查点,帮扶队积极协助村上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和网格化管理,对过往车辆及人员实施排查登记,并对全村群众和过往行人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动员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确保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落实到位。并对瓦舍村疫情防控检查值班点人员进行慰问,捐赠方便面、牛奶等生活用品。面对“8.12”暴洪灾害,瓦舍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始终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第一时间冒雨翻山涉水、步行二十余里山路到达瓦舍村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帮扶队进村后及时入户仔细排摸掌握安全隐患和农户受灾情况,及时组建防汛抢险突击队,实行24小时值班预警制度,重点对老弱病残户和孤幼留守户进行监测,随时做好“防、抢、撤”的准备;暴洪过后组织动员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抗洪抢险灾后自救,对泥石流滑坡造成的公路中断、涵管阻塞进行抢修,方便群众安全出行。通过各项实事的办理,改变了群众生活习惯,增加了群众收入,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简陋的办公室既是王海文在村里办公的地方,也是他驻村时休息的地方。小小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洗漱用品外,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扶贫材料。
谈及自己的家庭,王海文感觉十分愧疚。王海文的妻子是康县城西幼儿园老师,“平时她也很忙,两个孩子有时候照顾不到,有一次连吃了3天泡面。”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退休职工,有次父亲在县医院住院时,他由于在村里忙着事务,没有去县城照顾和陪伴几日,总是给妻子说等他忙完了再去照顾他们二老和孩子。
抓智扶 科技扶贫有妙力
2019年6月,王海文被党组织派出参加陇南市2019年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示范学习时,他记录了整整一本笔记。走入村,深入户,谈生活谈心,是他的工作技巧。他的手机里储存更多的也是扶贫政策、工作照片。三年来王海文“驻”心扶贫,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让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直以来,王海文与村委干部一道靶心不变、焦点不散,始终把工作抓在手、扛在肩,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他们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细分类、按需求、精准施策,哪家需要技能培训、哪家适合教育扶贫、哪家适合产业扶贫、哪家更需要健康扶贫,王海文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医他们心中都有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特色种植业发展是工作中重点,作为瓦舍村与派驻单位的纽带,王海文会把村里的发展诉求及时反馈给单位。在康县电商中心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学习考察筛选,有20户贫困户选择种植花椒树,现已种植100亩,15户贫困户种植油菜,已发展到80亩。每年王海文都会根据花椒树、油菜长势邀请县上技术人员为种植户传授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同时,他根据农户对技术的实际需求,不定期邀请市、县技术人员到花椒种植大户和油菜种植大户现场技术服务,并带领种植户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力争种出优质花椒。针对瓦舍村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王海文和镇村干部利用下雨阴天不能嫁接空闲时间,组织技术员对瓦舍村嫁接积极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培训和跟随老师傅帮学,为瓦舍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提供了又一批生力军。如今,村里花椒、油菜菜喜获丰收,效益翻倍。近3年来,村里聘请县上技术人员20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10期,送技术服务60次。
采访中,正在下乡的县联镇领导、县政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义成对王海文赞不绝口:“他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能够在基层岗位上起到模范作用,是个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
王海文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同一缕缕阳光照进群众心里。她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她当亲人。王海文的工作,瓦舍村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淳朴的村民不知如何表达感谢,便时不时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瓜果提到王海文住处里。他不收,大家伙儿就说:“你给我们帮的是‘大忙’,这点儿东西是一份心意,留着给孩子解馋吧。”无论是萝卜还是酸菜,无论是蜂蜜还是核桃,它们都代表着群众对王海文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这说明只有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对待,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效。”王海文说。
2019年11月23日顺利通过市贫困退出验收工作,2020年6月21日顺利通过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2020年8月5日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这让王海文感到很欣慰,他说:“脱贫攻坚工作是扎根于群众中的,只要心中装着百姓,用真情温暖群众的心、点燃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火焰,工作就一定能干好。”
通讯员 燕兆林 图/文